【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群比丘(梵ṣaḍvargīka bhikṣu,巴chabbag-giyā bhikkhū)
佛陀在世时的六名恶行比丘。此六人常勾结朋党,不守律仪,佛制戒多缘此六人而制。又称六众苾刍,或单称六群。然此处之“六群”,并非谓有六个群体,实仅六人一群而已。其名屡见于诸部律文之广本,然诸律所载不一,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载,六比丘即︰难途、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那、马宿、满宿;《鼻奈耶》卷三载︰跋难陀、难陀、迦留陀夷、阐怒、马师、弗那跋;《摩诃僧祇律》卷七及卷十五,除难陀、跋难陀,加三文陀达多,摩醯沙达多;巴利律藏及《本生》等佛典则载︰Assaji(阿说迦)、Punabbasu(弗那跋)、Paṇḍuka、Lohitaka、Mettiya、Bhummaja。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又载(大正23‧526a)︰“云二人得漏尽入无余涅槃︰(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生天上;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得生天也︰(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堕恶道生龙中︰(一)马宿,(二)满宿。
二人善解算数阴阳变运︰(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深通射道︰(一)迦留陀夷, (二)阐那。二人善于音乐种种戏笑︰(一)马宿,(二)满宿。
二人善于说法论议︰(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深解阿毗昙︰(一)迦留陀夷,. 二阐那。二人事事皆能,亦巧说法论议,亦解阿毗昙︰(一)马宿,(二)满宿。
又云此六人无往不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内为法之梁栋,外为佛法大护。二人多欲︰. 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多瞋︰(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多痴︰(一)迦留陀夷, (二)阐那。
又云三人多欲︰(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二人多瞋︰(一)马宿, (二)满宿。一人多痴︰阐那是也。
五人是释种子王种︰难途、跋难陀、马宿、满宿、阐那。一是婆罗门种︰迦留陀夷。六人俱是豪族,共相影响,相与为友,宣通佛教。”
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所载,马师、满宿是六群比丘的上首。《十诵律》卷十四、《摩诃僧祇律》卷十七皆载,难陀、跋难陀为兄弟。《鼻奈耶》卷二谓,马师、弗那跋是目犍连的弟子,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害,此二人亦杀梵志。《摩诃僧祇律》卷七谓,提婆达多破和合僧时,六群比丘皆为其伴党。
《四分律》僧残法第十一以下八戒、舍堕法第一以下三戒、单堕法第二以下四十戒、提舍尼法第二戒、众学法第一以下九十八戒等总计一五0戒,皆因佛陀为六群比丘不合威仪的行为所制。此外,另有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二戒是因难陀而制。舍堕法第六以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六戒、众学法第九以下十五戒是因跋难陀而制。僧残法第一以下四戒、不定法二戒、舍堕法第五戒、单堕法第九以下八戒是因迦留陀夷而制。僧残法第七以下二戒、单堕法第十二以下五戒是因阐陀而制。僧残法第十二戒是因阿说迦及弗那跋而制。
此外,律典中也有所谓“六群比丘尼”者,即指与六群比丘结党行恶之六位比丘尼而言。然此六人之名字,佛典之中皆未见记载。
[参考资料] 《五分律》卷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本);《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六;《四分律名义标释》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