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通(梵ṣaḍ abhijñāḥ,藏mṅon par śes-padrug)


  指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神通,又称六神通,即身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通及漏尽通。
  (1)身如意通(ṛiddhi viṣaga-jñānaṁ)︰又称神足通,即随意变现,身能飞行于山海,一切动作皆无障碍。
  (2)天眼通(divyaṁ-cakṣuḥ-jñānaṁ)︰指自在照见世间一切远近之形色,及六道众生苦乐之相。
  (3)天耳通(divyaṁ-śrotraṁ-jñānaṁ)︰指自在听闻世间种种音声,及六道众生一切苦乐言语。
  (4)他心通(paracitta-jñānaṁ)︰指自在得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想之事。
  (5)宿命通(purvanivasānusmṛiti-jñānaṁ)︰指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道众生之宿命。
  (6)漏尽通(āsravakṣaya-jñānaṁ)︰“漏”即三界之见思惑,谓断尽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解脱。
  据《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以上六通,前五者异生凡夫亦得之,但第六通之漏尽通,唯圣者能得。关于六通之次第,《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5‧264c)︰
  “如禅经中说,先得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碍智。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从来,故求宿命通。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应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答曰︰众生粗者多细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人多故,是以先说。”
  有关六通之名称,诸经论略有差异。《长阿含经》卷九〈增一经〉说神足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俱舍论》卷二十七说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漏尽智证通。《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则说神境智作证通、随念宿住智作证通、天耳智作证通、见死生智作证通、无心差别智作证通、漏尽智作证通。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中阿含经》卷二十〈迦絺那经》;《集异门足论》卷十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卷一0二;《显扬圣教论》卷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