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兴教寺


  位于陕西长安县樊川以北的少陵原畔。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系唐‧玄奘遗骨的迁葬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示寂于玉华宫,葬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唐‧总章二年(669),敕令改葬少陵原,并造塔建寺,此乃本寺创建之始。后,唐肃宗游经该寺,敕额“兴教”,遂以此命名为兴教寺。长庆元年(821)、太和二年(828),沙门昙景与义林相继重修本寺。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火,仅存三座砖塔。尔后,经多次修复,渐恢复原貌。
  三座塔中,最高一座位于中间,即玄奘舍利塔,五层,高约二十一公尺,内嵌有〈唐三藏大遍藏法师塔铭〉,系唐‧开成四年(839)镌刻。其余两座分列于玄奘舍利塔之左右两侧,分别为玄奘弟子窥基与圆景舍利塔。此外,近代修建的建筑有正殿、藏经楼及寺外敞亭等。
  ◎附︰周文敏〈兴教寺新介〉(摘录自《法音》杂志第四十八期)
  兴教寺位于长安县樊川的少陵原畔,距古城西安约二十公里,寺院傍原临川,绿树环抱,南对终南玉案峰,俯视樊川,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游人登原,抬头仰望,山门额上镶著「护国兴教寺”、“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
  该寺是唐高僧玄奘的遗骨迁葬地,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往印度取经,跋涉五万多里路,往返十七年,历经一三八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携回佛教经典六五七部。回国后,相继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市境内),用了十九年时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麟德元年(664),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译场玉华宫,安葬在长安城东白鹿原上。当时,高宗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因感每易触目,时动悲思,便在总章二年迁于今址,建五层砖塔藏之,并随即建寺,以示纪念。后来,唐肃宗李亨曾来此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玄奘有两个高徒,一是窥基,一是圆测。高宗永淳元年(682)窥基寂于慈恩寺,即陪葬于玄奘塔右侧;圆测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寂于洛阳佛授记寺,宋‧政和五年(1115)移葬于玄奘塔左侧。玄奘塔因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故称大遍觉塔。
  兴教寺建成之后,千百年来饱经沧桑,据〈塔铭序〉记载,在建寺约百年之后“塔无主,寺无僧,游者伤目”,其荒凉可以想见。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义林命徒令检始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间(1865),寺遭兵火,除三塔外,寺成废墟。 1922年,住持妙阔募修法堂五间,寺僧妙法监修东西僧房十间,1930年至1934年,由朱子桥等人募资补修三塔并建塔亭三间。1939年,程潜等募修大殿五间,藏经楼五间及山门。近数十年来,政府对兴教寺极为重视,曾两次拨款整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以来,在常明方丈主持下,又全面修缮和增建,使千年塔寺焕然一新。
  现在的兴教寺系由殿宇、经楼、塔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院由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禅堂等形成中轴线。大雄宝殿红柱碧椽,建筑古雅,门额上有康有为所书“兴教寺”三个大字,殿内大理石铺地,宽敞咒;殿正中供有新近塑造的释迦牟尼脱纱像一尊,栩栩如生,造型精湛;东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雕塑精致。后殿是大法堂,堂内供有元代所铸的千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缅甸所赠的白玉小佛像一尊,以及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后西侧有唐代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代木雕地藏菩萨像。堂壁上悬有十八罗汉拓版像,形态生动;两侧墙壁上还嵌著《金刚经》石碑,书法刚劲有力,皆为艺术珍品。紧接法堂后边是新建禅堂,为僧众静修之处。
  东院,有一座建筑宏伟的藏经楼,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草丛生,雅致幽静。楼上藏经书达万卷之多,还收藏有梵文、巴利文贝叶经数片。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巍巍终南山,千峰万壑,林木苍郁,势如波涛;潏水如带,蜿蜒西去;川泽连原,田陇膏腴,令人不禁有心旷神怡之感。楼下是接待室,大理石地面,宽敞幽静,中间屏风有玄奘撰述的〈八识规矩颂〉,程潜录书,侧面悬挂着日本朋友赠送的“日中友好世世代代”数幅锦旗。
  西院,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矗立,中间一座是玄奘三藏的舍利塔,高二十三米,砖砌仿木结构,四面五级正方形锥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基层拱形洞内有玄奘塑像,塔的背面嵌有刘轲撰写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石碑,详载玄奘的生平事迹。西侧为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塔,东侧为圆测(朝鲜新罗王孙子)塔,均为三层四面,高达七米,塔下龛内有窥基、圆测塑像。三塔位置为品字形。三塔之北,为慈恩殿,殿内正中有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石像碑各一座,并刻有赞词。墙上还悬挂著「玄奘赴印度取经行程图”和玄奘法师纪事简表。近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慈恩殿书写的“大遍觉堂”题字,高悬在门额上边。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四;《长安志》;王仲奋《中国名寺志典》;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解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