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内道


  “外道”之对称。即佛教徒相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己的教法时所用的语词。关于内外道之分别,有多种说法。北本《涅槃经》卷十七云(大正12‧465c)︰“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中略)。外道道者名为无常,内道道者之名为常。”同经卷三十五又云(大正12‧572a)︰“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
  道安〈二教论〉则云(大正52‧136c)︰“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典号为内(中略)。释教为内,儒教为外。”吉藏《三论玄义》更比较震旦三玄与佛典九部,其文云(大正45‧2a)︰
  “外但辨乎一形,内则朗鉴三世;外则五情未达,内则说六通穷微;外未即万有而为太虚,内说不坏假名而演实相;外未能即无为而游万有,内说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外存得失之门,内冥二际于绝句之理;外未境智两泯,内则缘观俱寂,以此详之,短羽之于鹏翼,坎井之于天池,未足喻其悬矣。”
  一般而言,原始及部派佛教以是否合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法印之原则为内外二道之分域。而无相大乘之见地则不局限于此说,如《十二门论疏》说,道无内外,随行人之道而自成内外,即以所得中道之立场,显示不执于内外一异之差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