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众宗


  中国禅宗初期的宗派之一。以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的净众寺为弘法中心。本派由资州智诜──资州处寂──益州无相──保唐无住,法统相承。其中智诜、处寂都驻锡德纯寺,至无相时,始移驻净众寺。后世所谓“净众宗”即指由无相所创立的法脉。
  无相,俗姓金,朝鲜新罗王子,开元十六年(728)入唐,师事处寂,获印可。后,成都县令杨翌来皈座下,为创建净众、大慈、宁国等寺。于是移居净众寺开示法要。师每年自十二月至正月严设道场,进行传法。先令修方等忏法一七或二七日,然后引声念佛、开示禅法心要,再息念坐禅,其心要即“无忆、无念、莫妄”。师并将此三句配合戒、定、慧三学。《历代法宝记》云(大正51‧185a)︰
  “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念讫云︰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语,即是总持门。”
  此三句又可归结成“无念”。即戒定慧具足。《历代法宝记》云(大正51‧185b)︰
  “无念即是戒定慧具足,过去未来现在恒沙诸佛皆从此门入。若更有别门,无有是处。”
  师之法嗣保唐无住之教法,唯以“无念”为宗。综观本宗之禅法,与六祖慧能所传者,可谓同源别流。
  ◎附︰印顺《中国禅宗史》第四章第一节(摘录)
  东山门下,分化于现今四川省方面的,不在少数,其中净众寺一派,极为重要!“净众”是继承弘忍下,资州(今四川资中县北)智诜的法脉。智言令曾受则天的礼请入京,在资州德纯寺,前后三十多年(约670~702)。长安二年(702),以九十四岁的高龄去世。弟子处寂,俗姓唐,人称唐和尚。在德纯寺,继承智言令的法脉二十多年,开元二十年(732)去世。继承人为无相,俗姓金,新罗人,人称金和尚。移居成都的净众寺,成“净众”一派。无相在净众寺开法传禅的情形,如《历代法宝记》说︰“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与四众百千万人受缘,严设道场,处高座说法。”(中略)
  净众寺的“开缘”(即“开法”),据《圆觉经大疏钞》卷三,知道与当时的开戒一样。这是集合大众,而进行传授与短期的学习。所以“十二月、正月”,不是两次,而是从十二月到正月。“开缘”的情形是︰先修方等忏法,一七或二七(与戒法部分相合);然后传授禅法。传授分三︰(1)念佛︰教大家引声念佛,也就是尽一口气而念。念完多少口气,才停止下来。(2)开示︰总不离“无忆无念莫妄”三句。(3)坐禅︰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说︰“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至于远方来者,或尼众俗人之类,久住不得,亦须一七、二七坐禅,然后随缘分散。”
  无相所传的禅法,先引声念佛,然后息念(无忆无念莫妄)坐禅。这一禅法方便,与“齐念佛,令净心”的方便,明显的有一致的迹象。而“无忆无念莫妄”三句,为净众禅的心要,如《历代法宝记》说︰
  “我此三句语,是达摩祖师本传教法,不言是诜和上,唐和上所说。”
  “我达摩祖师所传,此三句语是总持门。念不起是戒门,念不起是定门,念不起是慧门︰无念即戒定慧具足。过去未来现在恒沙诸佛,皆从此门入,若更有别门,无有是处。”
  无相(金和上)继承了智诜、处寂的禅门,而心要(三句语)却自以为直从达摩祖师传来。这三句语,归结为一句──“无念”,无念就是戒定慧具足。这与《坛经》及神会所传的禅法,不是有一致的情形吗?《坛经》的法门,是般若,就是无念法。而在方便上,也安立为三句︰“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如与“无忆无念莫妄”相对比,那末“无念”,不消说是“无念”了。“莫妄”,与“无相”相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称为无相。“无忆”,于过去而不顾恋、不忆着,那就是“无住”。《坛经》又说︰“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原作“亿”)、无著、莫起(原作“去”)诳(原作“谁”)妄。”
  “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不就是“无忆无念莫妄”吗!《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是有传承的。而“悟此法者”,不是别的,“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这是达摩、道信、弘忍以来的禅门心要。无相到中国来,是开元十六年(726),不久就进入四川。无相在京、洛时,神会所传的禅法,还没有流行。无相可能见到了《坛经》古本,而更可能是︰从(东山门下)不知名的禅者,受得这一禅法。这与慧能所传得的,是同源而别流的禅法。
  [参考资料]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冉云华〈东海大师无相传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