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土


  指清净的佛土。又作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刹、净国、净邦、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土、佛刹、佛国。即酬应诸佛因位之本愿而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为佛所居之所。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故谓之为“净土”。
  按,梵语中并无相当于净土的原语,经典中所见净土的对应语,多为buddha-kṣetra(佛国土)或此语之关联语。
  净土思想起源甚早。在婆罗门教中,净土是毗湿奴所在的天界。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皆不立他方佛与他方世界,故无大乘所说的“净土”观念。而大乘佛教则主张有无量诸佛。诸佛在其国土教化众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光世界等即是。此外,弥勒菩萨所住的兜率天、观世音菩萨的普陀落迦世界,虽非佛国土,亦类似刹土。而世俗众生所住的娑婆世界虽是释迦佛教化的世界,然而是充满烦恼污染的秽土。
  《阿閦佛国经》卷上〈善快品〉云(大正11‧755b)︰“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昔行菩萨道时,以被是大僧那僧涅,乃作是愿。佛言︰昔行菩萨道时,若干百千人不可复计,无央数人积累德本,于无上正真道持是积累德本,愿作佛道及净其佛刹,如所愿欲严其佛刹,即亦具足其愿。”《大智度论》卷七亦云,庄严佛世界之事大,独行功德亦不能成,要须愿力,譬如牛力挽车,亦须驾御者而能有所至,福德如牛,净土世界之愿如御者。如上所述,净土乃诸佛于因位起净佛国土之本愿所促成的。
  由于诸佛于因位所发之誓愿有异,因此,净土之方位、庄严之程度及住民之种别等随而有别。如阿閦佛刹中有女人,人民皆从树取五色衣服着之,且有通往忉利天的三道宝阶。在弥陀净土之中,则无女人。生于彼国者皆是化生,受自然无虚之体、无极之身,又无大海小海或须弥山、金刚山等,但有忉利四王等诸天,而为无数声闻所住。然若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陈译《摄大乘论》卷十四所述,净土皆是初地以上之菩萨所居,非地前菩萨、二乘及凡夫女人等所杂居。
  在诸佛净土之中,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在后世成为净土思想的中心。但在另一方面,往生弥勒兜率天的思想亦曾盛行。此二者在历史上曾有互争优劣的情形产生。如唯识、法相系学派以弥勒为宗祖,故强调兜率往生思想。迦才《净土论》、源信《往生要集》等,则比对两种净土,而倡言极乐净土较为优越。又,智顗《维摩经略疏》卷一等立四种净土,谓极乐净土包含最下的凡圣同居土。其上有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此外,善导及法然站在“指方立相”的立场,认为西方存在一具有具体形态的极乐净土;相对于此,日僧亲鸾则谓净土乃超越感觉性之悟的世界。
  ◎附一︰〈西方净土〉(编译组)
  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形成的佛化乐土,所以又称弥陀净土。依据阿弥陀佛的深宏誓愿,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临终时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根据净土经典的描述,西方极乐国土的景色是极其瑰丽的。当地有七重栏楯、行树,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四边阶道及楼阁,都由各种珍宝所庄严。环境的殊胜,远非秽土世界所能比拟。
  此外,极乐国土以黄金为地,空中经常飘下曼陀罗华。阿弥陀佛又化现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经常发出宣演佛理的法音,使人能生仰念三宝之思。
  我国唐代高僧怀感,在其所撰《释净土群疑论》卷五之中,曾依据《称赞净土经》《观无量寿佛经》及《无量寿经》而倡“弥陀净土三十益”之说。此三十益,即︰(1)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益。(2)大乘法乐益。(3)亲近供养无量寿佛益。(4)游历十方供养诸佛益。(5)于诸佛所闻法授记益。(6)福慧资粮疾圆满益。(7)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益。(8)诸大士等同一集会益。(9)常无退转益。(10)无量行愿念念增进益。(11)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12)清风动树如天众乐益。(13)摩尼水流宣说苦空益。(14)诸乐音声奏诸法音益。(15)四十八弘誓愿中永绝三涂益。(16)真金色身益。(17)形无美丑益。(18)具足五通益。(19)住正定聚益。(20)无诸不善益。(21)寿命长远益。(22)衣食自然益。(23)唯受众乐益。(24)三十二相益。(25)无有宝女人益。(26)无有小乘益。(27)离诸八难益。(28)得三法忍益。(29)身有光明昼夜常光益。30得那罗延力益。
  西方净土思想曾在中日两国佛教界发生重大的影响,中日两国的净土宗,及日本的净土真宗,便是实践这种思想的宗派。
  ◎附二︰〈东方净土〉(编译组)
  在大乘佛典中,东方净土是与西方弥陀净土相对应的佛土。主要有二处,都在东方,故称东方净土。
  (1)阿閦佛的妙喜净土︰即不动如来的净土。依佛典所载,若有人勤修六波罗蜜行,讽诵《阿閦佛德号法经》,且发愿往生其国者,临寿终时,阿閦佛即念其人,令得所愿。又,此土众生与菩萨皆乐寂寞观行,不往来治生贩卖,无天魔娆害,无精进或懈怠者,无受戒或破五逆者。
  (2)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又称药师净土。由于这一净土在十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所以又称为东方净土。又因该处以琉璃为地,因此又称净琉璃世界。
  依《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此一佛土“一向清净,无女人形,离诸欲恶,亦无一切恶道苦声。琉璃为地,城阙垣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栱,周匝罗网,皆七宝成。如极乐国,净琉璃界庄严如是。”这是依药师佛因地本愿所证成的依报世界。
  在药师净土里,除了药师佛之外,另有日光、月光两大上首菩萨,以及八位引导众生进入净土世界的大菩萨。此外,还有誓愿护持药师法门的十二药叉神将。他们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的众生。
  ◎附三︰太虚〈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
  净土是很宽广的共通名字,犹如光是讲寺院,即包括全中国的寺院都在其内。举雪窦寺则只说一寺,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琉璃净土、《维摩经》之东方阿□净土、上方众香净土等,此皆各举净土之一种。故《法华经》说︰“临命终时,千佛授手,十方净土,随愿往生。”谓随诸有情心之所好,皆可往生。现在中国人大概只晓得弥陀净土,比如只晓得雪窦寺一寺一般。净土种类略分为三︰(1)究竟净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天台教说名常寂光净土及圆满实报庄严土。(2)他受用佛净土,佛为十地菩萨所现净土,天台教说名为圆满之实报庄严土。以上皆非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到的。(3)方便摄受众生净土,这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谓弥陀极乐净土,乃至弥勒兜率净土等。是专为发大乘心、行菩萨道,在这一生未得成就度生自在、转世恐有退堕者,乃摄归方便净土中为作依靠。凡夫、外道贪生死者不求生净土,二乘自求涅槃,大乘圣位菩萨各自生其华藏净土等亦不须求往净土;所以十方佛菩萨变现净土,专为摄受学发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设立。
  现在再就无量净土中来讲摄受我们最亲切最接近的──兜率净土。上面十方净土普遍摄受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普通大学之各科学术,是应各科学生之要求而办的,僧学院,则是专门教育僧徒的。弥勒内院净土也是这样︰它是专为摄化此土有情而设。故说兜率净土之殊胜有三︰(1)十方净土有缘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未易可知。弥勒菩萨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众生,则为与此界众生有缘可知!特现兜率净土,故应发愿往生其中以亲近之也。(2)兜率净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此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故,与此界众生特有亲切接近之殊胜缘,故他方净土泛摄十方有情,而此则专化此土欲界众生也。(3)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以上讲十方净土与兜率净土之比观,大约如是。
  [参考资料] 《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建立品;《无量寿经》卷上;《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药师如来本愿经》;《悲华经》卷四〈诸菩萨本授记品〉;《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九;《大乘义章》卷十九;《华严经孔目章》卷一;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望月信亨着‧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净土教概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1}、{52});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