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土圣贤录


  九卷。清‧彭希涑撰。收在《卍续藏》第一三五册。彭希涑是彭际清(1740~1796)之侄。际清乃“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他自己常想荟萃以往有关修持净土者的事迹,编成一书,但始终没有作成。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其侄希涑初发信心,愿成此录,他就发凡起例,指导希涑先稽考经论,次及中国古来的著述,再续以耳目之所及,编成本录。
  本录为传记体,共分十科︰
  (1)净土教主第一︰录阿弥陀佛。(2)阐教圣众第二︰录观世音菩萨等九位圣众。(以上第一卷)(3)往生比丘第三︰录慧远等二五二人,附见慧持等二十四人,共二七六人。(以上第二至第六卷上半卷)(4)往生比丘尼第四︰录慧木等十一人。(以上第六卷下半卷)(5)往生人王第五︰录乌苌国王一人。(6)往生王臣第六︰录七万释种与刘程之等三十三人,附见王仲回等八人,除释种外共四十一人。(以上第七卷)(7)往生居士第七︰录差摩竭等七十一人,附见沉宏等五人,共七十六人。(以上第八卷)(8)往生杂流第八︰录张钟馗等十七人。(9)往生女人第九︰录韦提希夫人等七十九人,附见韦提希的五百侍女。(10)往生物类第十︰录鹦鹉等三物。(以上第九卷)
  每传之末多注明所根据的原书出处,以为佐证。其所引用资料有经论、此土撰述、佛教史传、正史、文集、方志……等一百三十余部,此外还有素风、鹤峰、旅亭、宏通、正琦、净云、澄谷、杲堂、云丽、姜昆成、许培秀等十一人的口述材料。
  本录是集以前各种往生传录之大成,但还具有它自己的几个特点︰
  第一,如唐‧道诜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明‧袾宏撰《往生集》,都以慧远为首。宋‧戒珠撰《净土往生传》,以僧显为首。这些只载中国人物,不溯净土源流,但本录却注重探本究源,人物不限东西,所以首标教主以阿弥陀佛为第一,次列观音、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再次列西方诸祖诸论师祈婆迦尊者、马鸣等。
  第二,历代《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书,只载古来诸师事迹,而议论阙略;另一方面,如《往生集》等书,又只标事验,少记行实。本录则理论与事迹并录,不问疏密,不论巨细,凡警策扼要足以坚定修行信仰的均在选录之列。
  第三,《往生集》独尊“庸行”,所以唯取善逝善终者,捐躯舍命的一概不录。本书则庸行与舍身并录,舍身中凡分为三类︰一类是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的人,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诚等;一类是为法捐躯的人,如静蔼等;一类是忘身济物的,如常愍等。
  第四,《往生集》载有白乐天、苏子瞻、张天觉等三人,谓“据因考果,当生西方”。本录则一准教义,对这些人物删削不录。因乐天有偈云︰“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乐天虽有绘图回向之诚,而平生信仰多在弥勒兜率净土,但本书所宗为西方弥陀净土,宗仰不同,所以不录。子瞻虽信仰弥陀净土,但他论西方则云︰“西方不无,然个里着力不得。”此语表现他对净土信念的不切。凡修净业,必具三心,即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均须处处着力,不着力焉能生得西方?子瞻既云“着力不得”,与教义相违,难以往生,所以不录。
  第五,过去如《居士传》《善女人传》等书所录诸贤,必甄别平素言行,一有瑕疵则舍而不录。本录对个人行事以末后为凭,不论既往之失。往生比丘中如雄俊、惟恭等人,往生杂流中如张钟馗、张善和等人。过去或曾罢道从戎,或尝事酒博,或杀鸡为业,或屠牛为主,但一念归诚,同生净土,所以一概选录。
  第六,人、物平等兼收,这种精神本录表现得最为具体,如在开始〈教主第一〉阿弥陀佛传中,即从理论上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又在末尾〈往生物类第十〉中用鹦鹉、鸲鸽、白鹦鹉等往生安乐的事实来作证明。这些地方都表现本录的思想内容是合乎佛法平等的教义的。
  另外,从本书所选录的全部材料看,还反映了我国佛教史上禅净离合发展的关系。我国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宗镜录》,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并提出有名的四料简,而主张“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本录卷三),奠定了禅净兼修之旨,两宗在教义上的矛盾就大致解决了。此后如元代中峰(明本)既单提向上,也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卷四)。他的弟子天如(惟则)即密契单传,又推阐天台、永明宗旨,兼宏净土教义。著《净土或问》一书,主张既见十方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这叫“净土禅”,亦叫“禅净土”(卷四)。楚石(梵琦)先参径山元叟,后来也是兼习净土,还著有《怀净土诗》流传于世(卷五)。明、清两代,如法雨(仲光)受记于紫柏禅师,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卷五)。蕅益(智旭)教人但念弥陀佛即名无上深妙禅(卷六)。此外本书还载有不少僧俗人物都是先禅后净或禅净双修。
  以上所述的史实,很明显地表示禅净的关系,始则由合而分,继而由分而合,恰是一个相反相成的发展过程。本录选载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部分材料,可称为佛教史上的重要记录。
  嗣后清代胡珽撰《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体例一准本录。(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