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土教美术


  依据各种净土信仰所制作的佛教美术。在大乘佛教之中,除了释迦如来外,另外还出现许多如来。经典中所出现的这些如来,多以建设其各自的理想国土(净土)为其目标。述说此种思想的经典称为净土经典。西元一世纪时已传出阿閦如来及其国土妙喜净土。其后又出现述说阿弥陀如来及其国土极乐净土的经典。此外,又有各种净土存在,其中如弥勒菩萨的兜率天、观世音菩萨的补陀落迦山等,皆颇为著名。但在净土教美术中,以有关阿弥陀如来及其极乐净土之造型为最多。
  一般认为,西元一至二世纪以来,即大乘佛教的初期,阿弥陀净土信仰已在印度成立。但尚未发现当时有阿弥陀如来之造像。现存所知最古的造像,系中国六世纪初期有无量寿佛铭记的龙门石窟像。又,六世纪时所雕凿的响堂山石窟中,也有被推定为描绘弥陀净土的浮雕。
  中国的净土教美术,以唐代最为盛行。特别是七世纪。初唐高宗时代善导大成中国净土教以来,以弥陀信仰为中心的佛、菩萨信仰更为盛行,以阿弥陀佛等诸佛之净土为主题的绘画为数甚多。相传善导尝作三百幅净土变,但现已不存。
  在敦煌莫高窟内,现尚存有许多唐宋时代的净土变相。其初期作品,主要在描绘弥陀三尊及诸菩萨,尚未绘画出极乐宫殿之宝楼阁(第三三二窟)。后来逐渐增加宝楼阁及舞乐会(第二二0窟)。八世纪以降,画面周围加入《观无量寿经》之教说,而形成“观无量寿经变”(观经变,第三二一、一七二、一四八、二一七窟)。又,莫高窟中另有药师净土变相(药师经变相)约十种,以及依据《弥勒下生经》所作的弥勒净土变相数种。此外,西域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上,也有药师净土变相。库车西南的库木土拉石窟壁画,则有观经变相及药师净土变相。
  日本正式造立阿弥陀如来及净土变,始于八世纪以后。早期的作品有法隆寺金堂壁面、法隆寺橘夫人念持佛等。其后,在奈良时代后期(八世纪后半)受唐代净土教的影响,净土变的制作乃渐盛行。代表作品为当麻寺所藏的观经变当麻曼荼罗。
  平安时代初期,密教的结定印阿弥陀像传入日本。比睿山东塔常行堂内,有仁寿元年(851)所造以宝冠阿弥陀像为中尊的五尊曼荼罗。当时由于念佛行法盛行,促进了净土教的发展,奠定造立定印阿弥陀像的基础。平安后期,是阿弥陀信仰鼎盛的时期。盛行制作阿弥陀堂、丈六阿弥陀像、九品来迎图等。如十一世纪建立的平等院凤凰堂、法界寺阿弥陀堂、白水阿弥陀堂等,皆是其代表作。
  镰仓时代,与净土有关的新宗派成立,净土信仰趋于大众化。此时有立像形式的来迎图、山越阿弥陀图、二河白道图等新的净土教美术出现,亦有弥勒、观音、地藏等佛菩萨之来迎图、十王图的制作。
  ◎附︰〈净土变相〉(编译组)
  描绘诸佛菩萨所住乐土之相状的图像或雕刻,谓之净土变相。又称净土变、净土图、净土绘。在日本,由于净土变与密教的曼荼罗类似,因此亦称之为净土曼荼罗。有时又称之为净土曼陀罗。曼陀罗系依《阿弥陀经》的“雨曼陀罗华”而来。广义而言,净土变相包括释迦如来之灵山、阿閦佛之妙喜国、药师如来之净琉璃世界、观音菩萨之补陀落迦山,以及弥勒菩萨之兜率内院等图像。但通常专指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的图绘。所谓“变”,即将种种相状变现在一区划内之谓。其制材种类不一,有壁画、柱画、板绘、木雕、石刻、塑像、缝绣织成等等。另有相对于净土变的地狱变,亦颇盛行。
  净土变相的制作,是随着弥陀净土及药师、观音、弥勒等信仰的盛行发展而成的。中国六朝时代,北齐画工曹仲达曾绘五通曼荼罗,内容为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来迎图。另依《历代名画记》卷三所载,两京寺观壁画中,有尉迟跋质那的净土经变、吴道子的西方变、赵武端的西方佛会与净土变、刘阿祖的十六观与阎罗王变、程逊的净土变等。
  唐初,善导盛唱净土往生法门,曾画西方变相三百幅。敦煌莫高窟中亦有描绘净土的壁画。又依《乐邦文类》的记载,白居易曾命工人杜宗敬,依《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横丈有三尺,弥陀尊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楼台伎乐,水树华鸟,七宝严饰,五彩张施,颇为庄严。
  近代由里克克(Le Coq)所发现的中亚出土的佛画中,有古代制作绢本着色的净土变相断片。依此可知,中亚地区亦曾有净土变的制作风气。在日本,古来制作净土变相作品之风颇盛,法隆寺金堂四佛净土变、阿弥陀净土、药师净土、补陀落迦净土、兜率净土等各种变相即其显例。
  [参考资料] 菅沼晃(等)编《佛教文化事典》〈信仰只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