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土论


  (一)一卷︰梵语名《Sukhāvatī-vyuhopade-śa》。印度‧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详称《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或作《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无量寿经论》《往生净土论》《往生论》《愿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系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而加以解释的论典,与“净土三部经”并称“三经一论”。由于是印度人所撰之唯一净土论著,故特受净土家重视。
  全书内容,包含九十六句偈颂及诠释偈颂之长行。卷首偈颂言(大正26‧230c)︰“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揭示愿生净土之旨。次说愿生净土之因及净土之庄严。最后以(大正26‧231b)︰“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为回向偈而总结偈颂部份。
  其次以长行开示往生净土的方法,谓修五念门成就者,得生安乐国土。所谓“五念门”是︰(1)礼拜门,(2)赞叹门,(3)作愿门,(4)观察门,(5)回向门。其中,对观察门的叙述最多,谓作为观察对象的净土之庄严,有佛国土功德庄严十七种、阿弥陀佛功德庄严八种、菩萨功德庄严四种,计二十九种功德庄严。
  最后又说有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此中,前四种门成就“入功德”,是自利行。第五门成就“出功德”,乃利他行,此二行成就则速成佛果菩提。
  本论经北魏‧昙鸾作注之后,广为流行。其注释书另有智光《净土论疏》五卷、僧镕《净土论述要》一卷、法海《净土论讲义》四卷、百睿《净土论听记》三卷、月珠《净土论随释》二卷等。
  (二)三卷︰唐‧迦才撰。又称《迦才净土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全书以问答体的方式论述,共分九章︰
  (1)定土体性︰阐明西方净土之法、报、应三土之差别,及往生者之业因。并论及三界之摄不摄。
  (2)定往生人︰阐明何位人得往生。
  (3)定往生因︰说明修何行业而得以往生;并示发菩提心是通因,念佛、礼拜、赞叹、发愿、观察、回向等是别因。
  (4)出道理︰示凡夫依何道理而得生净土。
  (5)引圣教为证︰引十二经七论之文,示凡夫往生之教证。
  (6)引现得往生人相貌︰引道俗往生净土者示诸学人,计有僧六人、尼四人、优婆塞五人、优婆夷五人之行状。
  (7)将西方兜率相对校量优劣︰就化主、处所、所化众生三方面,论述兜率天宫及弥陀净土之优劣。
  (8)明教兴时节︰谓今正是忏悔念佛之时。
  (9)教人欣厌劝进其心︰谓令厌秽欣净。示凡夫由此念佛之因可往生妙处。
  本论成书年代不详,然由其所引证之往生者行状,约可推知其年代。如“方启法师者,花荫人也,贞观九年(635)共玄果法师(中略)此僧现在未死。”“妇女姚婆者,雍州醴泉县人也,蒙师教念阿弥陀佛为业,去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二十日无常时……。”又卷首有自序及偈颂。注释书有知俊《净土论余辉录》五卷。
  [参考资料]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望月信亨着‧印海译《净土教概论》《中国净土教理史》;《净土思想》(《讲座‧大乘佛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