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凡夫(梵pṛthag-jana,藏so-so-skye-bo)
谓未见四谛之理的凡庸浅识者。音译必栗托仡那,意译异生、凡夫,略称凡。与“凡愚”同义。例如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大正8‧752a)︰“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大正9‧15b)︰“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
依《大日经疏》卷一所释,凡夫因无明,故而受报,不得自在,堕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有差别,所以正译应为异生。但是,此上所引二经均仅译为凡夫,菩提流支译作毛道凡夫,真谛译为婴儿凡夫,笈多译作小儿凡夫。后二译名源于梵语bala-pṛthag-jana(音译婆罗必栗托仡那)。bala有“年幼”或“愚”之义,故译为愚异生,或婴儿凡夫、小儿凡夫均为正译。然译为毛道则属误译,此系将bala与vala(音译□啰)混淆所致。
对四向四果之圣者而言,未见道者,总名为凡夫,此中,四善根是内凡,三贤为外凡,三贤以下是底下凡夫,又称信外轻毛的凡夫。又对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与佛之四圣而言,凡于六道中生死流转不已者,名为六凡。
[参考资料] 《大威德陀罗尼经》;《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一;《佛性论》卷三;《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网经》卷上;《玄应音义》卷三;《释氏要览》卷中;《大乘义章》卷六;《西方要决》;《止观辅行》卷一之五、卷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