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出三藏记集


  十五卷。梁‧释僧祐(445~518)撰。又作《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是现存最古的三藏目录和译经文献并传记的撰集。后世经录家又简称它为《僧祐录》或《祐录》。
  本书在宋、元、明三代各种大藏经刻本中均收入,惟清藏独阙。又明北藏分卷稍异,作十七卷。
  中国佛典的翻译,自后汉末安世高、支娄迦谶创始以来,历代译籍积累日多,学者整理著录,因而有佛经目录的编制。最初的完备经录为道安所作的《综理众经目录》(又略称《安录》),同时有《支敏度录》,稍后有《竺道祖录》《众经别录》《王宗录》、道慧《宋齐录》等(这些录早已遗佚)。僧祐于齐、梁间,以定林寺、建初寺造立经藏写一切经的因缘,在《道安录》的基础上,旁考诸目,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它算是现存经录中最古的一种,并还转载道安等录的重要材料而保存了佛家经录的原始面目。
  本书编纂的用意,重在对于三藏翻译“沿波讨源”,所以将全集分为四个部分︰(1)〈撰缘记〉,(2)〈诠名录〉,(3)〈总经序〉,(4)〈述列传〉。这些如僧祐的自序说(大正55‧1b)︰“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诠,则年代之目不地;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合拢四方面,翻译的原委才说得完全。四部分的内容,大要如次︰
  (1)〈撰缘记〉︰凡一卷。记经典的结集和翻译的来源。首先引《智论》《十诵律》,及《菩萨处胎经》文叙述三藏结集的缘起及经过和八藏的名称,其次论胡汉译经音义的同异,最后列举新旧译(以鸠摩罗什翻译的前后区分)重要名相的不同,一共五篇。
  (2)〈诠名录〉︰凡四卷(自第二卷至第五卷)。这可说是全书的正宗部分。从汉至梁六代四百多年间,译出和撰集的一切典籍,不管有无译人名氏,一一搜罗归纳为十四录。因对所依据的道安旧录有所增订,一律称为“新集”。内容是{1}〈经论录〉,{2}〈异出经录〉,{3}〈安公古异经录〉,{4}〈安公失译经录〉,{5}〈安公凉土异经录〉,{6}〈安公关中异经录〉,{7}〈律分五部记录〉,{8}〈律分十八部记录〉,{9}〈律来汉地四部叙录〉,{10}〈续撰失译杂经录〉,{11}〈抄经录〉,{12}〈安公疑经录〉,{13}〈疑经伪撰杂录〉,{14}〈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末附录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及慧睿造〈喻疑〉。在十四录中,标题安公的,基本上保存了道安旧录的原样撰述,而加以补订。其余也都是按照《安录》的规模加以扩大。
  集中所补订《安录》的七录内容是︰
  {1}〈经论录〉。以译人年代为次,《安录》自后汉安世高至西晋末法立,共著录十七家(其中误以竺法护和昙摩罗刹为二人,所以实际只十六家),二四六部,四五九卷。僧祐对于这些译本,都参照其他经录,注出异同并补缺,又标明当时有本或缺本。另外于法立以前补出张鶱等七人,法立以后补出卫士度等五十五人,译撰各书连前总共四五0部,一八六七卷(这和《历代三宝纪》及现刊本实际的数目均有出入)。
  {2}〈古异经录〉(《安录》原来编在篇末,今移前)。大都是从大部中单篇译出,没有译者名字,为古代的遗文。共九十二部,九十二卷。僧祐也注出余录异同和存缺。
  {3}〈失异经录〉。一般不详译者姓名的,这一类经《安录》原列有一三一种,但经名简略,未列卷数。僧祐均加以整理,注出异名、出据、存缺,并从《安录》注经末移来十一种,十二卷,厘定为一四二部,一四七卷。
  {4}〈凉土异经录〉。失译经存在于凉土的,共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5}〈关中异经录〉。失译经存在于关中的,共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6}〈疑经录〉。鉴定为伪托的经典,共二十六部,三十卷。以上三录,僧祐都加注异同具缺。
  {7}〈注经录〉。道安自己所注释群经的,共二十一种,三十五卷。僧祐又补入杂着经录等五种六卷。
  其次,僧祐扩充了〈异经录〉的编制而续成〈异出经(即异译本)录〉和〈抄经(即别生经)录〉,又续撰〈失译杂经录〉、〈疑经伪撰杂录〉,另外又将列入〈经论录〉里的律藏译书本源,别为律分五部记等三录。
  以上十四录共收经目二一六二部,四三二八卷(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总计)。这比较《安录》增加了一千五百余部,三千三百余卷。但他所搜罗到的写本和参考的经录,侧重南方,因地区的限制,不免有遗漏,这是参考它的记载时应该预先注意到的。
  (3)〈总经序〉︰共七卷(自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可分两类︰前六卷是抄录一些经律论的前序与后记,自〈四十二章经序〉起至〈千佛名号序〉止,共一一0篇,为〈序集录〉;后一卷录陆澄《法论目录》、竟陵王〈法集录序〉及僧祐自撰各书目录序,共十篇为〈杂录〉(十篇中僧祐自撰者占八篇),序文以外备载篇目,现在根据篇目即可略知那些著述的内容。这一种体裁,创见于此书,价值极大,无异是一种佛藏提要,而且保存了许多可贵的资料。近世严可均辑《全南北朝文》,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释家类〉,均采用本书这一类的材料。
  (4)〈述列传〉︰叙述历代译家和义解僧人的生平事略共三卷(自十三卷到十五卷)。亦分两类︰前二卷主要著录外国人如安世高等为一类,共二十二人;后一卷中国僧人法祖等为一类共十人(附见者尚有多人)。这是现存最古的僧传,其史料多被宝唱《名僧传》、慧皎《高僧传》所依用。慧皎以后,各代僧传的叙述方法,大致因袭本书,而略变其体例。
  本书的优点,除在翻译方面、传记方面保存很多原始史料而外,它还为后来经录的编纂开辟了许多门路,如有名的法经《众经目录》,分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类,几乎全采本书分类方法。后来集佛教经录之大成的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分〈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支派别行录〉、〈删略繁重录〉、〈拾遗补缺录〉、〈疑惑再详录〉、〈伪妄乱真录〉等七类,亦皆不出本书的范围。至于作者对于一切经论都曾作过鉴定,甄别它的异同和真伪,判明译者和翻译的地点时间,这些对学术研究的贡献都是很大的。
  不过本书也不是毫无缺点的,如后来《法经录》所指出(大正55‧148c)︰“小大雷同,三藏杂糅,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始括终,莫能该备。”至于智升《开元录》说它以法护与昙摩罗刹为两人,新旧译名对照不尽符合等,则不过是小疵而已。(田光烈)
  ◎附︰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一(摘录)
  本书之体制及内容
  本书为簿录体,在《汉书》〈艺文志〉之后,《隋书》〈经籍志〉之前。然其体制与外学目录书不同。汉、隋志只一方式而已,所谓一方式者,志前有总序,中间分类排列书名、卷数、撰人,每一类毕,总其家数,条其派别而已。本书前有总序,与外学目录书同,中间分四方式︰
  一曰〈撰缘记〉,一卷。所谓“缘记”者,即佛经及译经之起源。
  二曰〈铨名录〉,四卷。所谓“名录”者,即历代出经名目。此方式等于外学之艺文志,但不以经之内容分类,而以时代撰人分类。其次则为异出经、古异经、失译经及律部。又次则为失译杂经、抄经、疑经、注经等。异出经者,胡本同而汉译异者也。失译经者,遗失译人名字者也。律为僧祐专门,故特详律部。抄经者,撮举诸经大要者也。注经者,经有注解者也。疑经者,真伪未辨者也。
  三曰〈总经序〉,七卷。经序即各经之前序及后记。为文一二0篇。支那内学院所单刻者即前六卷,后一卷则为此土纂集诸书,如祐自纂《弘明集》等。载序之外,复载各卷篇目。幸而《弘明集》今存,不幸而其书不存,吾人亦可据此篇目,略知其书之内容为何,此目录学家亟当效法者也。明‧智旭撰《阅藏知津》即仿此。旭俗名钟始声,字振之,苏州人,号“蕅益大师”。
  四曰〈述列传〉,三卷。列传即译经人之传。前二卷外国二十二人,后一卷中国十人。由后汉至萧齐。其史料虽为慧皎《高僧传》所采集,然此尚为今所存最古之僧传,可以考后来僧传之因革及异同也。
  本书之特色及在史学上之利用
  本书之特色,全在第三方式之经序,为其他经目所未有,可以考知各译经之经过及内容,与后来书录解题、书目提要等用处无异。其后记多记明译经地点及年月日,尤可宝贵。朱彝尊撰《经义考》,每经录其前序及后跋,即取法于此。《四库提要》〈释家类〉谓其取法《开元释教录》者,非也。
  至其中之经序及后记,皆为六朝人著作。严可均辑《全南北朝文》,将此书七卷全数采取,散入南北朝文中,可谓探骊而得其珠者矣。
  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释家类〉,大抵采自此书。其不采《历代三宝纪》及《开元释教录》者,以此书撰自梁代,去晋世最近,较可信据。特未思及其撰自偏安之朝,文献未为该备耳。
  朱彝尊之用此书,仿其体制;严可均、文廷式之用此书,则取其材料,各有攸当。姚振宗撰《后汉书》〈艺文志〉,集部末附〈释家类〉,全采《开元释教录》,盖未见此书。其最后一条《沙弥十慧经》,引严可均《全后汉文编》曰︰“严佛调沙弥十慧章句序,见释藏迹字号十,又见僧祐出三藏记第十卷。”不知“迹字号十”,即《出三藏记集》卷十,是一非二。严可均《后汉文》一0六原注云︰“释藏迹十、出三藏记集十。”无所谓又见也。即此可知姚实未见此书,且不知严所谓“释藏迹十”者为何语也。
  至于本书经序及列传中,有涉及各朝帝王及士庶者,均可为考史资料。如吴主孙权之于支谦,宋文帝之于求那跋陀罗,以及宋‧彭城王义康、谯王义宣、齐‧竟陵文宣王子良等,皆与诸僧应接。此书撰自裴注《三国志》后,为裴松之所未见,故魏吴诸僧事,可补《三国志注》者尚多。杭世骏撰《三国志补注》,未能采此书一条,此杭君之疏忽也。
  明末李映碧清撰《南北史合注》,欲利用此等史料,合以八书,注《南北史》,实为卓识。惜其采取未备,又不讲著书体例,窜乱延寿原书,至不为世人所重。然则此等史料之利用,尚有待于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