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出世间(梵lokottara,巴lokuttara,藏Ḥjig-rten-las Ḥdas-pa)
“世间”之对称。又单称出世。世间是有漏的别名;出世间即谓出离有漏系缚的无漏解脱法。《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大正9‧15a)︰“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云(大正13‧116a)︰“善男子,五受阴名为世间,菩萨善分别五阴,观是无常乃至如涅槃性,已知此道中无有世间及世间法,知此道是无漏是出世间无所系着,是名出世间。”又,《六妙法门》云(大正46‧553a)︰“世间果者即是苦谛,世间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间果者即是灭谛,出世间因者即是道谛。”盖以三界有漏之因果为世间,以无漏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
若就修道者的位次而言,地前是属于世间,见道初地以上是属于出世间。如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云(大正9‧544c)“菩萨发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三云(大正31‧172c)︰“正思正修慧从四念处至世第一法是其位。此心未证见四谛,故名世间心。已证见四谛,故名出世离自性法。”
然《大乘义章》卷五(本)〈二障义两门分别〉条依《十地经论》卷二等之意,将地上境界分为世间、出世间二类,以初、二、三地为世间;四地以上为出世。又,《华严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77c)︰“如本业经、仁王经及地论、梁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以上寄出出世间。于出世间中,四地五地寄声闻法,六地寄缘觉法,七地寄菩萨法,八地以上寄一乘法。”此以为初地至三地为世间行,以唯断烦恼障故配于世间;四地至七地断除知障,故配于出世间;入八地断除体障,八地以上至如来地断除治想,故配于出出世间。
此外,《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以外道凡夫之智为世间智,以声闻缘觉之智为出世间智,以诸佛菩萨之智为出世间上上智。《俱舍论》卷二十八则说等持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上)则于九种大禅中之一切禅及清净净禅各立世间禅、出世间禅二种。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华严经疏》卷二十八等说食有世间食及出世间食之别。
[参考资料] 新译《华严经》卷三十五;《菩萨本业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卷六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卷七十一;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