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出曜经
三十卷。印度‧法救菩萨造,后秦‧竺佛念译。又称《出曜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册。全经系由诗颂(udāna,即优陀那,感兴偈),及注释此诗颂之故事(avadā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组成。
关于“出曜”一词,僧睿〈出曜经序〉云(大正4‧609b)︰“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第六部也。”故知“出曜”可能是译自十二部经之一的阿波陀那,即谓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奈远甚妙之教义。又,“出曜”一词可能是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若果如此,则出曜即意为“出现的光明”,亦即将经中的种种譬喻故事,以“光明”为喻。
全经三十卷三十四品,系对《法句经》所作之解释。其中所揭偈颂,多与吴‧维祇难译《法句经》一致。而用以解释偈颂的因缘故事,则与晋‧法炬、法立共译的《法句譬喻经》相符,惟前者所举较后者为广。
本经的偈颂部分(即《法句经》),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俱舍论》卷二、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所载,作者为法救,僧睿的〈出曜经序〉即根据此说。然《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则谓“佛入灭后,诸弟子所集。”至于长行的譬喻部分,作者不详。关于本经的传译,僧睿〈出曜经序〉所述颇详。据其所述,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长安。后秦‧皇初五年(398)秋,依太尉姚旻之请,僧伽跋澄执梵本,竺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碧二师校合订正。僧睿本人亦曾参预校订。
◎附一︰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摘录)
《出曜经》,罽宾僧伽跋澄(Saṃ-ghabhūti)执梵本,姚秦‧竺佛念译出(西元399年译)。全部三十卷,约九三0偈;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据僧睿〈出曜经序〉说︰“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中第六部。”出曜,是“阿波陀那”(譬喻)的义译。然据《出曜经》卷六云(大正4‧643c)︰“六者出曜。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采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
据此,“出曜”是“优陀那”的义译。
◎附二︰〈出曜经〉(摘译自《佛书解说大辞典》)
《出曜经》系由佛教教训式偈颂及其注释之故事合辑而成。其偈颂部分称为“出曜”。“出曜”系梵文“udāna”之译语,又名“法句”(dhammapada),今巴利佛教所传者,即以“法句”之名称之。职是之故,此《出曜经》之详称,应为《出曜譬喻经》。从而“出曜”虽属十二部经中之“优陀那”,但是包含譬喻故事的《出曜经》全体,则应归为“譬喻”。
“出曜”之原语为“优陀那”,此依藏译之此偈颂名为《Udā6na-varga》,以及《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本经卷六有关“出曜”之解释,即可证之。
与本经同类的经典,巴利系有《法句经注》(Dhammapada atthakathā),汉译有《法句譬喻经》。《法句经注》系觉音所撰,《法句譬喻经》之譬喻部分,作者不详。同此,此《出曜经》之“出曜”部分,作者为法救,但譬喻部分的作者不详。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四;〈出曜经解题〉(《国译一切经》本缘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