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分别(梵vikalpa)


  思惟量度之意。又译作思惟或计度。即心心所法对境而思惟量度。如《成唯识论》卷七说,将所变见分称为分别,是因其能取相之故。同书卷八又说,诸染净的心心所法皆称为分别,因能缘虑之故。亦即心心所法能取境相,加以思惟量度,故称为分别。
  分别依行相等而有种种差异。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二等说共有三种分别,其中起于前五识的称为自性分别,与意识相应之念称为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的散慧称为计度分别(或推度分别)。但《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说,此三分别皆与意识相应,即自性分别通于现在,随念分别通于过去,计度分别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
  此外,又说有任运、有相、无相、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其中任运分别是指五识身于自境界任运而转;有相分别是指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故;无相分别是指希求未来境而行分别;至于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四种分别皆以计度分别为自性。
  依《摄大乘论本》卷中载,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即根本、缘相、显相、缘相变异、显相变异、他引、不如理、如理、执着、散动。《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虚妄分别有自性、差别、总执、我、我所、爱、不爱、爱不爱俱相违等八种,由此八种而起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痴事等三种事。
  在梵语辞汇之中,有“开示”义的nirde-śana,有“判别”义的pariccheda ,有“分析”义的梵语vibhajya等也被译作分别。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大正9‧7b)︰“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即以nirdeśana为分别之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云(大正31‧697b)︰“触者,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即以pariccheda为分别之义,而《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云(大正24‧684b)︰“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云(大正41‧310b)︰“毗婆名分别。”即以vibhajya为分别之义。
  ◎附︰〈三分别〉(摘译自《佛教大辞汇》《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三分别,指心对外在对象所起的三种思惟推量作用。即︰
  (1)自性分别︰又称任运分别、自性思惟。指心识认知作用中,任运觉知现在所缘之境,丝毫不加推测思考,只是单纯的认识。亦即直接认识对境的直觉作用。
  (2)随念分别︰又称随忆思惟。指想起过去所知觉、思考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
  (3)计度分别︰又称推度分别、分别思惟。指计量推度三世不现见之事相的判断推理作用。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云(大正31‧703a)︰“三分别者,谓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计度分别者,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依《杂集论》之意,三分别皆与意识相应,而自性分别通现在,随念分别通过去,计度分别则过去、现在与未来共通。
  关于三分别之体,大小乘所说有异。
  (1)自性分别︰依《大毗婆沙论》之意,是以寻伺为体;寻伺与六识相应,故自性分别通在六识。依唯识大乘则有两说,一说同《婆沙》以寻伺亦通前五识,故前五识有任运分别。一说寻伺唯与意识相应,故分别唯在第六识,或说自性分别非以寻伺为体,故通在八识。
  (2)随念分别︰依《婆沙》是以第六识相应之念为体,通定心、散心。大乘则以寻伺为体,唯在第六识。
  (3)计度分别︰《婆沙》认为以第六识相应之散心之慧为体。大乘中,一说以寻伺为体,缘三世之境,故限于第六识;一说非以寻伺为体,仍依思、慧而立,缘现在之境,通第六、第七二识。
  又,《俱舍论》卷二认为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的自性分别,故称之为无分别,而第六意识兼具计度分别及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称之为有分别。
  此外,据《大毗婆沙论》等所说,二禅以上为无寻无伺地,故无自性分别,初禅以上是定地,故无计度分别,唯随念分别通三界皆有。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七十二;《成唯识论》卷三、卷五、卷七(本);《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俱舍论》卷三十;《入楞伽经》卷四〈集一切佛法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梶山雄一《空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