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刘虬(438~495)
南北朝隐士。南阳涅阳(河南镇平县南)人。字灵预,一字德明。刘宋‧太始年中(465~471)宧任晋平王骠骑记室当阳令,后罢官还家,被鹿皮,居茅室,长斋礼诵,精研佛理。尝唱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又注《法华经》《无量义》等经,讲《涅槃》《大品》《小品》诸经。齐‧建元(479~482)初年,征诏为通直散骑侍郎,谢而不就,竟陵文宣王遣使致书,请其东下,虬亦推辞不就。建武二年(495)征任国子博士,仍谢而不受。同年冬卒于江州,享年五十八(一说六十)。谥号“文范先生”。
虬所撰著作均已佚失,仅《祐录》有其〈无量义经序〉,序首述七时判教,呼教依根器不同,次辨顿悟义,谓入空则其慧不二,评定顿渐之得失,以渐为虚教,以顿为实说,具调和之意。此外,智顗《法华经文句》及吉藏《法华玄论》《法华义疏》等书中,载有刘虬所著而已失传之《注法华经》之片断引文。
[参考资料] 《南齐书》卷五十四〈刘虬列传〉;《南史》卷五十〈刘虬列传〉;《广弘明集》卷十九;《续高僧传》卷九〈法安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