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刹
(一)梵语刹多罗(kṣetra)之略︰音译又作讫差怛罗、差多罗、掣多罗、刹摩。意译为土田、国土、处。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大正9‧6a)︰“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a)︰“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以及旧译《华严经》卷一云(大正9‧398b)︰“佛说微妙总持门,如一切刹微尘等。”
(二)梵语剌瑟胝(lakṣatā)之略︰意译为标帜、记号。指幡竿。如《佛般泥洹经》卷下云︰(大正1‧169b)“起塔立刹。”《法华经》卷三〈授记品〉云(大正9‧22a)︰“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以及《大宝积经》卷一二0云(大正11‧682a)︰“其宫殿前树以刹柱。”《玄应音义》卷一〈切刹〉条云︰“案刹书无此字。即□字略也。□音初一反,浮图名刹者讹也。应言剌瑟胝。剌音力割反,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也。以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故也。”同书卷六〈金刹〉条云︰“梵言掣多罗。案西域别无幡竿,即于塔覆钵柱头悬幡。今言刹者应讹略也。”又,《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一云(大正46‧186c)︰“言佛刹者具存应云刹摩。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或云表刹者以柱表刹,表所居处故也。”
梵语kṣetra及lakṣatā二字共音译为“刹”,故古来此二字即多被混同。由上引《法华经》〈授记品〉中“金刹”之语,梵本作vai-jayanta(意译为旗),可知“刹”亦被泛用为“旗”之译语。又,以寺刹、梵刹等称寺院者,系由幡竿之义而来。盖寺院之前,自古有树立幡竿之风,故得此名。
[参考资料] (二)《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十五;《翻译名义集》卷二十;《禅林象器笺》〈器物门〉;《浴佛功德经》;《灌顶经》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