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力(梵bala,藏stobs)


  意指力用、智力等。大多指佛、菩萨的能力、力用,或指众生求悟的能力,有时也指烦恼力、魔力等。有二力、三力、五力、六力、十力、十三力等相关用语。略述如下︰
  (1)二力︰即指自力、他力。自力指用自己的力量,他力则指仰藉别人的力量。主要用于净土门,以众生的三学为自力,阿弥陀佛的本愿为他力。另有思择力(prasaṃkhyana-bala)与修习力(bhāvanā-bala)二力,思择力是熟虑正确道理而断诸障的力,修习力则为修习一切善行而无懈怠的力。
  (2)三力︰指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法界力,此系真言宗的说法。该宗以我功德力为行者所修三密的功德力,如来加持力为如来大悲方便的加持力,法界力为法界的平等力。另有妙法三力,即︰法力、佛力、信力。信力是信法华的行者自起的信心,佛力是佛陀意欲使行者成就所愿的誓愿,法力指行者内在的信力与佛力二力融合所成的妙法。
  此外,又有成就般舟三昧所必要的三力,即︰佛的威神力、三昧力、本功德力。
  (3)五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又,如来的说法也有言说力、随宜力、方便力、法门力、大悲力等五力之别。言说力指不可言说的言说,随宜力指所说随宜,方便力指随众生根机而行方便,法门力指法的自体为解脱门,大悲力指大悲心起而广为说法。
  在唯识的法相决定中,又有不能决定的五力。即︰{1}定力,指不起定而能应于十方的如来大寂定力。{2}通力,指如来的神通力。{3}借识力,指色界二禅天以上,虽无眼等五识,但能自由地借用初禅五识之力。{4}大愿力,指佛的大誓愿力。{5}法威德力,指佛法的威德力。此五力系非现量、比量的不可思议力。
  (4)六力︰依《增一阿含》卷三十一所说,指 
  {1}小儿以啼泣为力,{2}女人以瞋恚为力,{3}国王以憍傲为力,{4}罗汉以专精为力,{5}诸佛以大慈为力,{6}比丘以忍辱为力。
  (5)十力︰分为如来的十力和菩萨的十力两种。如来十力系指佛之十八不共法中的十种智力。即︰{1}处非处智力,如实知正理与非理的智力。{2}业异熟智力,知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一切静虑、解脱、三昧的智力。{4}根上下智力,知众生的信等五根优劣的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知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6}种种界智力,知众生种姓、行为等的智力。{7}遍趣行智力,知往趣一切人天诸趣各别因果的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知过去世之一切的智力。{9}死生智力,以天眼知众生生死、善恶业缘的智力。{10}漏尽智力,知自己诸漏尽、不受诸有,及他人漏尽的智力。
  菩萨十力则指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菩萨所具的十种力。即︰{1}深心力,不为一切所染着。{2}增上深心力,不坏一切诸佛之法。{3}方便力,修习菩萨一切行。{4}智力,知一切众生之心行。{5}愿力,满足一切众生所愿。{6}行力,尽一切未来际劫而行不断绝。{7}乘力,现一切乘的力。{8}神变力,于一一毛孔中示现一切清净世界,一切如来出兴于世的力。{9}菩提力,觉悟菩提之力。{10}转法轮力,说一句法可以符应一切众生诸根意愿的能力。
  (6)十三力︰即{1}因力,宿世之善根力。{2}缘力,善知识之教诲力。{3}意力,如理作意之力。{4}愿力,求菩提之力。{5}方便力,藉法巧修之力。{6}常力,常依法而修之力。{7}善力,正修的善根力。{8}定力,修止而成就之力。{9}慧力,修观而成就之力。{10}多闻力,闻信正法之力。{11}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成就五度之力。{12}正念正观诸通明力,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13}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法调伏刚强众生之力。西方净土的菩萨具足此十三力,而行自利利他行。
  此外,十波罗蜜中的第九是力波罗蜜。
  ◎附︰《大毗婆沙论》卷一○二(摘录)
  问︰何故如来身中,有智立为力;声闻独觉身中,诸智皆不立为力耶?答︰不可屈伏,无障碍义,是力义。声闻独觉身中诸智,犹为无知屈伏,及有障碍,故不名力。
  曾闻佛与尊者舍利子,一处经行。有一有情,来诣彼所。佛告舍利子︰汝可观此有情,过去曾于何处,为汝亲友。时舍利子以初静虑,乃至以第四静虑宿住随念智观之,皆不能见。便从定起而白佛言︰我之定力,观不能见。佛告舍利子︰如是有情,曾于过去尔所劫前,为汝亲友。彼时既远,非诸声闻独觉境界,故汝不知。
  佛又一时与舍利子,一处经行。时有一人,遇缘而死。佛告舍利子︰汝应观彼当生何处。时舍利子,以初静虑乃至以第四静虑天眼观之,皆不能见。便从定起而白佛言︰我之天眼,观不能见。佛告舍利子︰此人命终,生某世界。彼处既远,非诸声闻独觉境界,故汝不知。
  问︰三乘漏尽,既无差别;何故漏尽智,二乘非力耶?答︰佛漏尽智,胜妙猛利,非诸声闻独觉所及。虽俱尽漏,而有迟速。如有二人,各伐一树。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力劣,又用钝斧。虽俱伐树,而有迟速。故佛漏尽智,立力;非二乘。又二乘智,虽能尽漏,有余习故,不名为力。又漏尽智立为力者,不依能尽自身漏故,但依能令他身漏尽。谓佛善达如是有情,应依苦迟通行,当得漏尽。乃至如是有情,应依乐速通行,当得漏尽。由此方便,为说正法,皆令漏尽,故立力名。二乘不尔,故不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