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劫初(梵kalpāgra,藏bskal-pahi-daṅ-po)


  谓成劫之初。即有情世界成立之初。有关劫初有情世界成立之叙述,在佛典中常见提及。此可视为佛教的“人类起源论”或“世界形成论”。其内容略如《俱舍论》卷十二所说,其文云(大正29‧65b)︰  “劫初时,人皆如色界。故契经说,劫初时,人有色意成,肢体圆满,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其味甘美,其香□馥。时有一人,禀性耽味,嗅香起爱,取尝便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
  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闇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
  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发此时。”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二十二;《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彰所知论》;《法华文句》卷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