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勒沙婆(梵ṛṣabha、ṛṣabhanātha,藏Khyu-mchog)


  中印度憍萨罗国阿逾陀王之子。为尼犍子学派(即耆那教)之开祖。“勒沙婆”意译“牛王”或“苦行”。《百论疏》卷上云(大正42‧244b)︰“勒沙婆者,此云苦行仙。其人计身有苦乐二分。若现世并受苦尽而乐法自出。所说之经名尼犍子,有十万偈。”
  由此可知,勒沙婆以苦行作为解脱的方法,主张苦若受尽,则乐法自生。其所说之《尼犍子经》有十万偈。
  耆那教徒以此论师为过去二十四佛之初祖。又,《摩诃止观》卷十(上)将此勒沙婆与迦毗罗、优楼迦等人视为外道之根源。关于勒沙婆之出世年代虽然不详,但可确定是比尼乾陀若提子(即大雄,与佛同一时代)早出世。按,“勒沙婆”一词另有“牛”的意思,后来被广用于对圣者的尊称。在《一百五十赞佛颂》与《翻译名义大集》书中,且以此词为佛之异名。
  [参考资料]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一;《耆那教圣典》;《Kalpa-sū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