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化土(梵nirmaṇakṣetra,藏sprul-shin)
指佛为地前菩萨、二乘及凡夫所变现的佛土。又称变化土、应化土、应土。为三土或四土之一。《成唯识论》卷十云(大正31‧58c)︰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此说谓化土乃变化身之所居,且有净、秽、大、小之别。
关于净土、秽土的问题,《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云(大正45‧370c)︰
“如弥勒土净,释迦土秽。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足未按前现秽非净,足按已后暂令见净。说法华时,十方佛集净而非秽,未集已前秽而非净。涅槃亦言︰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石沙砾。亦化土摄,随所宜生而现土故。此土亦以有情五蕴及器、四尘等以为体性。佛变唯无漏,余有情变通有、无漏。”
此中,《维摩经》所载之足指按地的净土,系一时变现之土,与弥勒、释迦之净秽土等为长时变现者不同。
唐‧道绰于《安乐集》卷上,认为化土可分为“无而忽有”与“隐秽显净”二种。如锭光如来化现一城而与提婆拔提城互相往来,后忽然烧却其城者,即“无而忽有”;而《维摩经》中的足指按地即“隐秽显净”。该书并且主张化土乃系一时变现,别无处所。迦才《净土论》卷上则说化土有“常随化”与“无而忽有”二种︰以三大僧祇之利他行所化作的释迦住土,及阿□的妙喜世界等皆是“常随化”之土;《维摩经》的足指按地等为“无而忽有”之土。盖化土虽以一时变现为其本义,然其后系以之为化身之所居。因此,若判释迦、弥勒等为应化身,则其所居之土称为化土;若判弥陀为化身,则极乐净土亦为化土。所以化土中,亦有“别有处所”的长时之土。
此外,关于弥陀的净土,迦才《净土论》卷上、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一等,皆作弥陀净土通报化说,即地前凡夫等见变化土,地上菩萨见报土。
[参考资料] 《维摩经》卷上;《说无垢称经》卷一;《法华经》卷四;《大般涅槃经》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一(上);《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