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化法四教
“化法”谓佛陀所说之教法。天台宗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教法分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谓为“化法四教”。又称纲目四教。与“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合称天台八教。兹略释如次︰
(1)藏教︰全称三藏教,即指小乘教。但摄小乘之经、律、论三藏,故称三藏教。阐述诸法乃因缘所成(析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又云但空。此思想为佛教之基本教义,依之能证二乘小果。
(2)通教︰为大乘之初门。阐述事物的本质空无自性(体空),非但见空,兼见不空。所谓“通”者,谓依此教起修,则钝根者可与前述之藏教相通,能证小果。利根者能通入下述之别、圆二教。此教通同前后之藏、别、圆三教,故称通教。
(3)别教︰说但中之理(即明三谛隔历,于空假之外别立中道一理)。依之修次第三观,断十二品无明,得至佛果。此教乃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有别于前者之藏、通二教。又,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满,有别于后者之圆教,故称别教。
(4)圆教︰说不但中之理(即三观圆融,即空、即假、即中),依之修圆融三观,断尽四十二品无明,得至佛果。此乃圆融、圆满之教,故称圆教。
以上四教,最初之三藏教为小乘,后列之三教为大乘。又,前三教同为权教而浅,第四之圆教为实教而深。因此藏、通、别、圆之次第是由浅至深之教相。其所以分为四教,乃因万法虽广,不出事、理二法。此事、理二法又有界内界外之差,故成四教。
事法者,乃事相隔历之法门,凡夫与佛各别,断烦恼得菩提,离凡身得佛身。譬如云、月各别,拂去烦恼之云,即显菩提之月。如是说明一切诸法其体各别,是名事教。理法者,乃相即融通之法门,我等众生悟则为佛,迷则为凡夫,故烦恼与菩提其体全然一法,凡夫与佛悉为一体。恰如冰与水乃为一体,烦恼之冰融解,即成菩提之水。水与冰相虽异,其体无别。如是说明一切诸法其体相即,是名理教。而界内、界外乃指三界之内外,三界有漏凡夫以上的境界称为界外。
在上述之四教中,藏教为界内之事教,唯谈三界六道之事法。通教为界内之理教,除谈三界六教之法外,又以其六道之依正,谈如幻即空之理。别教为界外之事教,乃谈十界之事相差别,明隔历之三谛。圆教为界外之理教,谈十界之理体,招即三谛等。
又,天台家在说明通教时,为显通教三乘的界内断证之义,而借别教菩萨的界外断证之名目,立三乘共借一教、三乘单借十地、菩萨借别一教等三借说明。为其中通教三乘,而总借别教菩萨之行位五十位,是名三乘共借一教;别借其中十地,是名三乘单借十地;为通教菩萨而借别教菩萨的行位五十位,是名菩萨借别一教,此三者总称三借。
[参考资料] 《法华经玄义》卷一、卷十;《四教义》;《八教大意》;《四教仪》;《四教仪集注》;《摩诃止观》卷六之一;《止观辅行》卷六之一;横超慧日《初期的天台思想》;安藤俊雄《天台学》;关口真大编著《天台教学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