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北宗
“南宗”之对称。中国初期禅宗之一。五祖弘忍之门下神秀所倡。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又称北宗禅、北禅。《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云(大正50‧756a)︰
“初秀同学(慧)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终不能起。(能)谓使者曰︰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了不度大庾岭而终。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神秀是尉氏(河南省尉氏县)人。唐‧永徽六年(655),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服侍五祖弘忍,历经六年。上元二年(675)弘忍寂后,移居荆州(湖北省江陵县)当阳山玉泉寺,主张“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的渐悟主义,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一带。曾于大足元年(701)应则天皇后之请入内道场。神龙二年(706)示寂于洛阳天宫寺。
神秀之门人中,得神秀付嘱者有四人,即︰同为则天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国师的普寂,以及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大振北宗门风的义福、敬贤、惠福等三人。普寂的弟子道璇,受日僧之招请赴日弘法,乃禅法初传入日本之重要人物。北宗教势因受朝廷的外护,曾凌驾于远在南方边地的南宗。但是,其后由于会昌法难、南宗隆盛及神会的排斥等因素,北宗渐告衰颓,至唐末,其传承终至断绝。
关于神会对北宗的排斥,依《神会语录》载,开元二十二年(734),神会于滑台(河南省滑县)设无遮大会抨击北宗。又,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载,天宝初年,神会入洛阳,谓神秀法系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推举自宗为禅宗正统法系。
北宗禅的特色,由神秀所撰《观心论》,及其所提出的“五方便门”之说,可知其主张是有修道次第阶段的。此一论点,成为神会攻击北宗的目标。但是,从历史性而言,神秀实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忠实继承者。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所叙之七家,北宗为第一家,其文云(卍续14‧554上)︰
“今初第一也,即五祖下,此宗秀大师为宗源,弟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尘者,即彼本偈云︰时时须拂拭,莫遣有尘埃,是也。意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镜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章(摘录)
神秀的传法弟子一时并肩者有四人,即嵩山(河南)义福、嵩山敬贤、长安蓝山普寂、蓝田(陕西)玉山惠福。他们都是追随神秀十几年而得到亲传的。当时有人这样称赞他们︰“法山净,法海清,法灯朗,法镜明。”其中的义福(658~736)更能得到神秀的嫡传。神秀死后,他与普寂(651~739)都受到唐室的尊重,时人目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因此,神秀一系的说法很受当时的重视,通过这几家的整理组织,这一系的禅法就成了定型。他们教人有十六个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以后禅宗内部分裂,有了南北之争,神秀一系的禅法更被人看成是“以方便显”。
本来由道信以来就提出了“安心”的主张,以方便法门教人,经过弘忍、神秀的发展,到南北分宗以后,北宗就以方便做为标帜了。而《大乘无生方便门》或《大乘五方便》也被认为是神秀的著作(此在敦煌卷子中发现)。到了中唐,宗密撰《圆觉经大疏钞》,其中谈到禅宗的末计(分宗)七家时,指出第一家为神秀系,其禅法的特点即为“拂尘看净,方便通经”。这些特点都是表示“渐修”的,认为修习应该有次第地进行。“拂尘看净”是什么意思呢?据《坛经》传说,神秀在弘忍门下时,弘忍曾让学有心得的呈偈给他看。神秀所呈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了此偈后,就写了一偈批判他,认为神秀还不到家,所以慧能由是得到了弘忍的真传,而神秀则否。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可以反映当时神秀已经有了“拂尘看净”的说法了。“看净”就是看心净。“拂尘”则是一个比喻。守净是他们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经常拂拭,不使尘埃沾染。也唯有如此才能经常保持心的明净。
关于“方便通经”。道信以来就谈五方便门,经过弘忍、神秀两代的发展,到了神秀一系,方便的内容已经不同,是与经教相联系了。换言之,他们是把五方便同经教会通起来,所以叫通经。而对经教的理解,又是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地解释,与一般拘泥于文字的也不同,这是北宗禅法的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 净觉《楞伽师资记》;杜胐《传法宝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印顺《中国禅宗史》;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镰田茂雄《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篠原寿雄(等)编《敦煌佛典只禅》;《佛教思想史》第四册(平乐寺书店);John Robert McRae《The Northern School of ch’anBuddhism》;Edited by Whalen Lai and Lewis R.Lancaster《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