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三资具衣
又称十三种衣、十三资具、十三资具物、十三衣、守持衣。比丘于日常生活所需中,戒律上允许持有的十三种衣、布类。即︰
(1)僧伽梨︰又作僧伽胝、僧伽致(saṅghāṭī),译为合成衣、重衣、大衣、杂碎衣等。即九条衣、二十五条衣等大衣。
(2)郁多罗僧︰又作嗢呾罗僧伽(uttarasṅga),译为上衣、上着衣、覆左肩衣、入众衣、中价衣、中衣。即七条衣。
(3)安陀会︰又作安呾婆娑(antarvāsa),译作内衣、里衣、中宿衣、中着衣。即五条衣。
(4)尼师坛︰又作尼师但那(niṣīdana),译为坐具、敷具等。
(5)泥伐散娜︰又作涅槃僧(nivāsana),译为里衣、裙。即包裹下半身之内衣。
(6)副泥伐散娜(pratinivāsana)︰译为副裙,裙的一种。
(7)僧祇支︰又作僧脚欹迦(saṅkakṣikā),译为覆腋衣、掩腋衣。
(8)副僧祇支(pratisaṅkakṣikā)︰覆腋衣的一种。
(9)迦耶褒折娜(kāyaproñchana)︰译为拭身巾。
(10)木佉褒折娜(mukhaproñchana)︰译为拭面巾。
(11)鸡舍钵喇底揭喇诃(keśapratigrahaṇa)︰译为剃发衣,剃发时披着之衣。
(12)建豆钵喇底车惮娜(kaṇḍūpraticchadana)︰译为盖疮巾或覆疮疥衣。
(13)鞞杀社钵利色加罗(bheṣajapa-riṣkāra)︰译为药资具衣或药直衣。指疾病时作为交换药品的衣布。
另依《翻译名义大集》所载,此十三项中的第九、第十及第十三分别为手巾、雨衣与包囊所取代。其中,手巾为沐浴用的布巾。雨衣又称夏布,即为雨具。包囊又名资具衣,即覆盖资具的布。
[参考资料]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三;《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五;《有部百一羯磨》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