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二兽


  又称十二时兽。指交互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司管昼夜十二时辰、十二日、十二月、十二岁的十二种禽兽。即指︰鼠、牛、狮子、兔、龙、蛇、马、羊、猿、鸡、犬、猪。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之说,大体相合,而有小异。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净目品〉提到此十二兽中,各有三兽住于阎浮提之四方,并各由二罗刹女及其五百眷属供养。《法苑珠林》卷三十〈菩萨部〉则谓此十二兽是菩萨慈悲化导的示现,故作种种畜生等形住持世界;并认为中国流传之十二辰兽是由此而产生,事实如何不得而知。但中国之十二支中,是以虎代替狮子,与十二兽略有出入。
  此外,有人将此十二兽各分三类,如子分猫、鼠、伏翼,丑分牛、蟹、鳖三类,而成三十六兽,或称三十六禽;更将三十六各分三,而有百八兽之说。
  ◎附︰蓝吉富〈十二生肖与佛教〉(摘录)
  [佛经里的十二兽] 佛经上的这些记载是出现在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集经》〈净目品〉里。依该经所述,在我们这世界(阎浮提)外面四方海上的山中,有十二兽分别在南西北东等方位的山中修行。它们的排列次序是︰蛇马羊(南方)、猴鸡犬(西方)、猪鼠牛(北方)、狮兔龙(东方)。
  这一排列顺序。与十二生肖大体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先提出的第一兽是蛇不是鼠,而且用狮子取代老虎。
  依《大集经》所说,这十二兽分别由四方的罗刹女(有神通的一种鬼类)及所率眷属豢养。平常,它们除了修行之外,并且以轮值方式,“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佛菩萨教化的对象多半是人,而这十二兽教化的则是与它们同类的众生。
  譬如七月一日老鼠巡行各处,以佛教的小乘声闻教法去教化一切鼠身同类。二日就轮到牛,三日就是狮子,依此类推,一直到十二兽轮值完毕,再从老鼠重新开始。
  有关十二兽的排列次序,经文在提到轮值教化众生时,是以老鼠为第一位的。这与前述以蛇为首的排列法不同,而与我国十二生肖的次序则完全一致。不过,在经文里,还没有看到与十二时辰、二十八宿相配列的记载。
  依《大集经》所述,佛教徒要证验是否真有这十二兽存在,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以白土作山,纵广七尺、高十二尺,种种香涂金薄贴之,……诵如是咒……”,就可以发现到十二兽存在的某些征象。从这段类似密宗作法仪轨记载,可以看出十二兽的传说与密教多少有某些关联。
  [天台宗与十二兽] 陈隋间的天台宗开祖智者大师智顗,在开讲其《摩诃止观》卷八(下)时,曾经对这十二兽有进一步的说明。他以为《大集经》里的十二兽,是“精媚之主”,是“在宝山中修法缘慈”的“权应者”。从善恶标准来衡量,这是善的,合乎佛法原则的。但是另外还有一类扰乱修行人的十二兽,则是坐禅修行的人必须要防范的。因为这一类畜生,常常幻化成“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兽之像……或娱乐人,或教诏人”。如果坐禅的人稍一不觉,被附着之后,就会“令人猖狂恍惚,妄说吉凶;不避水火”。这种修行症候,叫做“蕃时媚”,与通常所说的“着魔”、“走火入魔”相似。
  智顗以为这种修行人必须防范的禽兽,所出现的种类,依十二时辰而有不同。譬如子时是鼠,丑时是牛,寅时是虎……一直到亥时是猪。并且分属东方木、南方火……等方位与五行。这是将十二兽与十二支及阴阳五行观念相配合所做的新解释,显然含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而且,智顗认为每一时辰,并不是祇有一兽,同时是可能有其他兽类出现的。因此兽数乃有三十六兽及一○八兽之多。唐代的天台名僧荆溪湛然,也继承此说,在其《止观辅行传弘决》中曾作较详细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智顗或湛然,他们所列的十二兽中,都已用老虎取代狮子了。
  [密宗与十二兽] 在密宗的药师法里,有所谓“十二神将”之说。这是指药师佛的十二位护法大将而言。他们各个率领七千药叉(Yakśa,鬼类的一种)兵卒,去保护那些持诵《药师本愿经》及修药师法的修行人。“十二神将”之说本来出自《药师本愿经》。依该经所载,这十二神将与十二生肖原本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到唐代,密宗名僧一行在传授药师法时,将这十二神将与十二支时辰及四方方位相拟配。一直到日本的真言宗,又将十二神将与十二兽配列在一起,并认为这十二神将是药师佛的分身,在十二时辰中,分别以十二兽为坐骑(或化为分具十二兽头形之兽首人身像)去守护修行人。
  在日本的密教图像里,所画的十二神将图,往往与十二生肖相结合。有些是兽形为首而具人身,有些则是人首人身而在头发上方分别有十二生肖的图像。关于日本密教里的十二兽,有几点特质似乎值得注意︰
  (1)《大集经》十二兽中的狮子,也已不复见,而以老虎取代。
  (2)排列在第一位的是虎,而不是鼠。依日本所传〈净琉璃净土标〉一文所载,十二神将所驾的坐骑分别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金翅鸟、狗、猪、鼠、牛。其中,用佛教护法神金翅鸟代替十二生肖中的鸡。
  [结论] 以上所列,是佛教中有关十二生肖的大略记载。这一记载,初见于《大集经》。《大集经》是一部内容复杂的丛书。关于十二兽的记载出自该经〈净目品〉。这一部分是南北朝来我国的印度僧人昙无谶(385~433)所译的。他译出的年代是西元420年(刘宋‧永初元年,北凉‧玄始九年)。我们如果要研究十二生肖之说是中国影响印度,或印度影响中国,这一出经年代应该是一项重要线索。
  本来,不同的民族也有可能分别产生相同的传说或神话。但是这些相同的传说,往往是单纯的,譬如“卍”这一符号,就分别为印度、小亚细亚、义大利、非洲等地的不同民族所使用。但是如果复杂到十几种动物的排列次序都完全相同,则该一传说为两种民族分别产生的可能性自然甚少。因此,佛典中十二兽的出现,使人隐约窥见中国、印度与日本三国文化交流的一线痕迹。值得关心这类问题的人注意。
  [参考资料] 《宿曜经》卷下;《摩诃止观》卷八(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止观私记》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