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二头陀行(梵dvādaśa-dhūta-guṇāḥ,藏sbyaṅs-paḥi-yon-tan bcugñis)


  修治身心,淘汰烦恼尘垢的十二种梵行。又称十二头陀、十二头陀法、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
  所谓头陀(dhūta),意指抖擞、淘汰、修治。而十二头陀是︰
  (1)常行乞食︰又单称乞食。谓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得食无好恶之念,不得亦不生嫌恨之心。
  (2)次第乞食︰谓不择家之贫富,次第行步乞食。
  (3)受一食法︰又称一坐食或一受食。谓日仅受一食。盖数食有妨一心修道。
  (4)节量食︰又称一揣食、不过食。谓于一食中节其量。盖恣意饮啖,腹满气胀妨损道业。
  (5)中后不得饮浆︰又名过中(午)不饮浆、食后不受非时饮食。谓午食后不饮浆。盖饮之心生乐着,不能一心修习善法。
  (6)着弊纳衣︰又称著粪扫衣或持粪衣。谓拾得陈旧废弃之物,浣濯而作衲衣,以御寒露。盖贪新好之衣,则多欲求而损道行。
  (7)但三衣︰谓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之三衣,不多不少。
  (8)在阿兰若处︰又称无事处坐、空寂处住。谓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即离愦闹、欲尘以求道。
  (9)冢间住︰又名尸林住或死人间住。谓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或火烧鸟啄作无常苦空观,以厌离三界。
  (10)树下止︰谓若于冢间不得道,则如佛之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
  (11)露地坐︰又名空地住、显路处居住或常居回露。谓坐露地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12)但坐不卧︰又称坐常不卧,或单称常坐。谓常坐不安卧。盖安卧则诸烦恼贼常伺其便。
  以上十二种行法中,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及中(午)后不得饮浆,乃有关食事。着弊纳衣、但三衣乃有关衣服。在阿兰若处、冢间住、树下止及露地坐乃有关住处。但坐不卧乃有关威仪。求道者若于此四者无所贪着,则能弃除身心之恶法,专心佛道。除此十二种头陀行之外,又有十三及十六种之说。
  [参考资料] 《十二头陀经》;《法集名数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卷六十八;《清净道论》第二〈说头陀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