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佛


  指《华严经》所说的十种佛身。华严宗在论述果海时,所说的十佛是指十佛自己的境界;论佛身时的十佛,则指十身具足的如来。对于此处所谓的十身与十佛,智俨在《华严孔目章》卷二将十佛分为解境的十佛、行境的十佛两种。澄观的《华严玄谈》卷三(中),则另出“融三世间的十身”与“佛上的十身”;其中,“融三世间十身”应属解境十佛,“佛上十身”相当于行境十佛。
  (一)解境十佛︰指华严圆教菩萨于因位以观智解悟照了的境界,其境界虽各不相同,约其类别可分十种,统称为解境十佛。依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六所列,十身指︰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八所列之名称,亦同于此。
  众生身,总括众生世间;国土身,总括国土世间;业报身,指感受前二身的因缘,即惑与业。以上三者是染分。声闻身与辟支佛身,总括声闻、缘觉二乘之果体;菩萨身,指求佛果之因人;如来身,指究竟圆满的佛;智身,是三乘及佛的能证智慧;法身,指三乘及佛所证的理法。以上六者为净分。虚空身,正约事空而兼理空,系上述诸身之所依。又,声闻身以下为智正觉世间所摄。
  解境十佛是在染、净、不二的境界下,融摄“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所成,故谓为融三世间的十身。这也是菩萨以观智所悟知的境界。
  (二)行境十佛︰指华严圆教菩萨完成修行而体达究极的佛果。此佛果系超绝因位菩萨解悟照了的境界。即此行境十佛乃就一佛身之德而分。据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三所列,此十佛指无著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但该经卷三十七所出之十佛名略有不同,即以正觉佛为第一,住持佛为第四,化佛为第五。另外,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三及卷五十八,皆以成正觉佛为第一,住持佛为第四,本性佛为第九,随乐佛为第十。
  (1)正觉佛︰指觉智圆满的佛果。也是安住世间,不着涅槃而成正觉,又不著于生死,离邪慧之身,故又名无著佛。
  (2)愿佛︰佛以愿力出生一切德,故名。
  (3)业报佛︰业为万行之因,报为相好庄严之身,佛因殊胜福业而感得相好庄严的妙色身,令众生生信,故名。
  (4)住持佛︰以净识之体住持善根而顺成正觉,故名。
  (5)化佛︰佛化现入灭故名化佛,深入涅槃故又名涅槃佛。
  (6)法界佛︰法身充满法界,以法界为佛体,故名。
  (7)心佛︰佛心湛然,安住真唯识性,故名。
  (8)三昧佛︰佛常在三昧而无著,故名。
  (9)性佛︰佛以平等性智照了本性,又解了本觉真性之本,故名。
  (10)如意佛︰能化、所化如意,普覆群机,故名。又随自所乐而普受法身,随他所乐而受任何身,故又名随乐佛。
  又,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六说融三世间十身时,于第七如来身又出十身之说,指十身为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八作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新译《华严经》作威势身)、如意身(新译《华严经》作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此佛上十身即上述行境十佛,名称虽异,意义全同。即示现成正觉是菩提,故菩提身相当于正觉佛;万行之因(业)感相好庄严之果,故相好庄严身相当于业报佛;如慈心降伏等,心伏最殊胜,故威势身相当于心佛;常在三昧,以致福德殊胜,故福德身相当于三昧佛;法界即理法身,故法身相当于法界佛;照了本性即是智,故智身相当于性佛。
  [参考资料] 《十地经论》卷十;《华严经搜玄记》卷三(末);《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卷十四、卷十七;《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卷五十一、卷五十三;《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三;《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三十八、卷五十三、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