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八意近行


  “意近行”之“意”,指六识中之“意识”。把意识的“受”分成十八种,即称为十八意近行。具云十八意近行受,略云十八受、十八意行。
  在十二缘起支中,由触生受。受由其所相应的识之不同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识的受。此中,意识的受又可分为十八种,即十八意近行受。
  “意近行”的“行”是寻伺、观察之意。所以“意近行”是指意识的“受”包含着意识对于受的性质和所缘境界的了知,这种了知就叫作“意近行”。意识的受就是由于受的性质和所缘境界的不同,而分成十八种。
  受的性质有三,即喜、忧、舍。所缘境界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十八意近行就是色喜意近行、色忧意近行、色舍意近行,以至法舍意近行等。所以说,意识的受是由于意近行的差别而分成十八种,而意近行的差别是由受的性质及所缘境界的不同而建立的。
  此外,十八意近行受又依染善的差别,分成三十六意近行受。随顺善品的叫“出离依受”,随顺染品的叫“耽嗜依受”。三十六意近行受,即耽嗜依喜色意近行受、出离依喜色意近行色,乃至耽嗜依忧法意近行受、出离依忧法意近行受等等。三十六意近行受又称为“三十六师句”,《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九说,这三十六种差别句,是佛大师能知能说无滞碍,故称为“师句”。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七;《发智论》卷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九;《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五;《俱舍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十八;《俱舍光记》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