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八空(梵aṣṭādaśaśūnyatāḥ,藏stoṅ-pa bcu-brgyad)


  为破种种邪见而说的十八种空。语出《大般若经》卷一〈序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解释此十八空云(大正25‧285b)︰“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空则过多。人爱着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此十八空之内容,略如下列︰
  (1)内空︰即内法空,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以六内处中充满三十六种不净,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说内空。
  (2)外空︰即外法空,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色等之法。以凡夫为欲所染,观所著色,以为净,求其净相,犹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故说外空。
  (3)内外空︰即总内六根、外六境内外十二入中,无我、我所及内外法。俱观内外,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同等无异,皆不可得净,故说内外空。
  (4)空空︰即内身、外身、内外身俱空,而犹执空成病,故复以空破三空,亦即能观之心不着前三空。
  (5)大空︰指十方世界,无方向、方位等相之自性。即十方世界乃四大造色和合而成,分别此间、彼间等,假名谓日出处为东方,日没处为西方。此种方位之施设,以世俗故有,若于第一义中,则一切法不可得,故说大空。
  (6)第一义空︰又称胜义空、真实空。第一义指诸法实相,离诸法之外,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著。又,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亦空无有相,故说第一义空。
  (7)有为空︰有为法指因缘和合所生者,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此等法中无我、我所,而且因缘法相不可得,故说有为空。
  (8)无为空︰无为法即非因缘所生法,常不生不灭,如虚空,无所可着,故说无为空,亦即破取涅槃相。
  (9)毕竟空︰又作至竟空。谓以前八空破一切法,更无其他不空法,既无诸法,亦无空可着,故说毕竟空。
  (10)无始空︰又称无限空、无际空,或称无前后空。指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而于此法中亦舍离取相。如世间众生无有始相,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又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始,亦是不可得,故说无始空。
  (11)散空︰又称散无散空、不舍空、不舍离空。指诸法乃和合假有,毕竟是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无车存在。
  (12)性空︰又称本性空、佛性空。指诸法自性本空,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若不和合,则无体性可得。
  (13)自相空︰又称自共相空,或单称相空。一切诸法有二种相︰一是总相,生灭不住,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皆是无常;二是别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等。此二相皆空,故说自相空。
  (14)诸法空︰又称一切法空。指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无有实相,一切皆空,无取无舍,能离一切诸见。
  (15)不可得空︰又称无所有空。即一切诸法及因缘毕竟皆空,求我、法不可得。
  (16)无法空︰又称无性空、非有空。诸法若已坏灭,则无自性可得,过去、未来法亦如是,故名无法空。
  (17)有法空︰又称自性空、非有性空。指诸法从因缘而有,因此现在之有非实有。
  (18)无法有法空︰又称无性自性空。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此十八空之内容,各经典所列互异,或依废立不同,而立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
  [参考资料] 《大乘义章》卷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般若经》卷四一三〈三摩地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四;《放光般若经》卷一〈放光品〉;《仁王般若经》卷上〈观空品〉;《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上〈观如来品〉;《法集名数经》;《显扬圣教论》卷十五;《中边分别论》卷上;《十八空论》;游祥洲《龙树十八空论之研究》;宫本正尊《根本中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