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六观


  净土行者的禅观行法门。亦即观阿弥陀佛依正二报的十六种观法。又名十六观法、十六观门,或十六妙观。出自《观无量寿经》,是释尊为韦提希与未来世凡夫所示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行法。兹略述十六观之内容如下︰
  (1)日观︰又作日想观。谓观日落,观想极乐世界之所在。即正坐向西,忆想四方,令心坚住,观日没状如悬鼓,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2)水观︰又作水想观。谓见冰映彻之相,观极乐国土琉璃地。亦即先观水清澄,次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3)地想观︰又作地观。谓观极乐国土之琉璃地,由七宝金幢所擎,又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
  (4)宝树观︰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具足七宝华叶,一一华叶放异宝色,树上有七重网。
  (5)宝池观︰观极乐国土有八功德水池,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6)宝楼观︰又名总想观或总观。谓观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有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
  (7)华座观︰观佛与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即观其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玉,一一摩尼放光明,乃至施作种种佛事。
  (8)像观︰又名像想观,或佛菩萨像观。观真身之前,当先观像。即观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华上,观音、势至二菩萨像随侍左右,各放金光。
  (9)真身观︰又名佛身观或佛观,观无量寿佛的真身。即观无量寿佛身呈阎浮檀金色,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诸毛孔所放光明,犹如须弥山,圆奶有众多化佛化菩萨,皆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照十方,摄取念佛众生而不暂舍。
  (10)观音观︰观观世音菩萨身呈紫金色,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天冠中有一立佛。眉间毫相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恒以宝手接引众生。
  (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等同观世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且天冠中现十方佛国之相,肉髻上有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12)普观︰又名自往生观,或普往生观。观自生极乐,于莲华中结跏趺座,莲华开时,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
  (13)杂想观︰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
  (14)上辈观︰又名上品生观,观往生极乐的上辈徒众(分上中下三品)。即观修上辈之行,发三心,慈悲不杀,临终蒙圣众迎接,往生后得种种胜益。
  (15)中辈观︰又名中品生观。观修孝养父母等中辈之行,感圣众迎接往生等相。
  (16)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观虽作诸恶,临终之时,遇善知识,称念名号,往生净土,蒙种种胜益。
  古来圣道、净土诸师对此十六观所作的分类不同,兹略述如次︰
  (1)圣道门诸师中,慧远分此十六观为两类,以初七门为观依报,后九门为观正报,又后十观中,初五门明佛菩萨观,次一门明自往生观,次一门又明佛菩萨观,后三门明他生观。智顗分之为三类,谓初六观观依果,次七观观正报,后三观明三辈九品之往生。吉藏谓初十三观为无量寿观,即观果,后三观为九辈观,即观因;又,无量寿观中,前六观观无量寿国,次七观观无量寿佛身,九辈观观往生净土之因有上中下,故名作观。
  (2)净土门的善导,以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所谓定善,即息虑凝心而修之善根;散善即散心而废恶修善。定善十三观中的前七观总明依报,余忽报。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经疏》〈定善义〉、〈散善义〉;《五会法事赞》;《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一;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