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力(梵daśa balāni)


  (一)指佛所具足的十种智力︰又称如来十力、十神力。即(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上下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智力,(10)漏尽智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云(大正27‧156c)︰“佛世尊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及与大悲、三念住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随用差别,立种种名,且于十种说名意力。”
  诸经论所载的十力,其名称与顺序稍有差异,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列第二力为自业智力,第四为根胜劣智;《菩萨地持经》卷十以第三为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第四为诸根利钝智力,第五为种种解智力,第七为至处道智力,后三力依次是宿命、生死、漏尽智力,余皆同上。《翻译名义大集》所载亦异,谓(1)知是处非处力,(2)三世业业报力(知业报力),(3)知他众生种种欲力(种种胜解智力),(4)知世间种种性力,(5)知他众生诸根上下力,(6)知一切道智力(知一切道智处相力),(7)知诸禅三昧力,(8)知宿命力,(9)得天眼能观一切力(知天眼力),(10)得漏尽智力(知漏尽力)。除此之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四、《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因果品〉、《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法集名数经》等,所出又异。兹略释处非处智力等十力如次︰
  (1)处非处智力︰处,指道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理称为是处,反之称为非处。如来如实了知此等合理、非合理的一切道理,称为处非处智力。
  (2)业异熟智力︰指如来如实知悉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的因果关系。
  (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指如来如实知悉一切静虑、解脱、等持及等至等禅定的次第浅深。
  (4)根上下智力︰如来如实知悉众生根机的胜劣差别。
  (5)种种胜解智力︰如来如实知悉众生的乐欲胜解。
  (6)种种界智力︰如来如实知悉众生之种姓及其行为等。
  (7)遍趣行智力︰如来了知到达人天诸趣之道行因果。
  (8)宿住随念智力︰如来忆念知悉过去世种种事。
  (9)死生智力︰如来以天眼而知众生死生时及未来生的善恶趣,乃至善恶业的成就等。
  (10)漏尽智力︰指如来知悉自己诸漏悉尽,不受后有,又如实了知他人断除烦恼与否。
  关于这十力的体性,据《俱舍论》卷二十七等所述,(1)处非处智力广缘一切法,以世俗智乃至无生智等十智为性。(2)业异熟智力唯缘苦集之法,为有漏缘,十智中,除灭、道二智外,以余八智为性。(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上下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四者,以缘苦、集、道三谛法,是有为缘,故除灭智,以余九智为性。(7)遍趣行智力,若缘能趣因,则除灭智而以余九智为性,若缘所趣果,则总以十智为性。(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智力二者皆以世俗智为性,其中,前者缘过去五蕴,后者缘色处。(10)漏尽智力,若但缘择灭,则除道智、苦智、集智、他心智,而以余六智为性,若缘漏尽身中所得之法,则总以十智为性。
  上列《俱舍论》所论乃小乘所立,与大乘所说有异。如依《地持经》等所立十一智,总为如实智摄,于中三分为清净智(离染清净的第一义智)、一切智(知悉一切差别境之智,即佛、菩萨的世俗智)、无碍智(于一切智所知之法中自在无碍地了知)。在十力之中,第一力为三智所摄;其次五力为一切智、无碍智摄;第七遍趣行智力亦为三智所摄;第八宿住随念与第九死生二力为一切智、无碍智摄;第十力是清净智所摄,若又知他漏尽,则为后二智所摄。
  又,《俱舍论》论此等十力之依身、依地之别,认为宿住、死生二力依四静虑而起,余通依欲界、四静虑、未至、中间、四无色等十一地而起;十力皆依南赡部洲男子佛身所成。《地持经》则认为菩萨种性已上随分得此十力,至佛地穷满。
  如上所述,大小乘对此十力所说并不一致,《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建立七义以辨其异。此即︰(1)体性不同︰谓小乘的十力以妄识为体,大乘则以八识真心为体。(2)智行不同︰小乘以十智为性,大乘以如实智为性。(3)心缘不同︰小乘于法攀缘分别而知,大乘则无缘而能普知。(4)知法不同︰指小乘的十力但能了知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大乘则了知如来藏等一切法。(5)多少不同︰小乘唯宣说十力,大乘则说十力乃至无量力。(6)常无常不同︰小乘主张佛的十力体性无常,趣入无余,大乘认为力用有兴废,其体则常住。(7)得度不同︰小乘认为十力乃佛于树下成道时所得,大乘则说种性已上随分得之,至佛成满。
  其次,有关十力的次第,《地持经》认为,佛成道时顿得十力,后随化用而次第现前,于其中可分为三。即︰
  (1)依世谛智起化的次第︰即先以处非处智力观察世谛因果的部分;次以业力观欲界的业报而说法,令去恶修善;再以定力观上二界禅定业,教诸众生依世俗道断离诸欲;最后以根力乃至漏尽力,教众生依出世道永断诸欲。
  (2)依第一义智起化的次第︰即以第一力观第一义,以第二力观在家分所造的种种业而令修净业,次以定力观出家分而令修定行,后以根力乃至漏尽力令诸众生脱苦证涅槃。
  (3)依缘起法界智起化的次第︰先以处非处力观缘起法界,次以业力观众生界起业受报相,再以定力为苦恼众生作三种示现以教授之,令生信解,后以根力等令众生依道度脱出离众苦。
  (二)菩萨的十种智力︰即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的菩萨所具有的十种力用。此有多种说法。
  (1)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所述︰(1)深心力︰又作直心力,指深深寄心于佛法,于一切世界心无染着,又不杂一切世情。(2)增上深心力︰又作深心力,即对一切佛法生增上深心,决不坏舍其法。(3)方便力︰谓菩萨究竟一切行,成就摄化众生的方便力。(4)智力︰又作智慧力,谓有了知一切众生心行的智慧力。(5)愿力︰令一切众生所求满足。(6)行力︰指菩萨之修行尽未来际不断绝。(7)乘力︰指菩萨能出生普现一切乘而不转舍大乘。(8)神变力︰又作游戏神通力,谓菩萨于一一毛孔中示现一切清净世界,一切如来出兴于世。(9)菩提力︰令一切众生发心成佛,不令菩提断绝。(10)转法轮力︰指说一句法,悉称一切众生诸根性欲之力。
       佛十力名称对照表
  ┌──────────┬─────┬──────┬──────┐
  │《大智度论》卷二十四│《法界次第│《俱舍论》卷│《十力经》 │
  │          │》卷下之下│二十七   │      │
  ├──────────┼─────┼──────┼──────┤
  │一、是处不是处力  │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非处智力 │
  ├──────────┼─────┼──────┼──────┤
  │二、知三世造业因缘果│业力   │业异熟智力 │业异熟智力 │
  │  报力      │     │      │      │
  ├──────────┼─────┼──────┼──────┤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定力   │静虑解脱等持│静虑解脱等持│
  │  净分别相力   │     │等至智力  │智力    │
  ├──────────┼─────┼──────┼──────┤
  │四、知众生诸根上下相│根力   │根上下智力 │根上下智力 │
  │  力       │     │      │      │
  ├──────────┼─────┼──────┼──────┤
  │五、知众生种种欲力 │欲力   │种种胜解智力│种种乐欲胜解│
  │          │     │      │刹别智力  │
  ├──────────┼─────┼──────┼──────┤
  │六、知世间种种性力 │性力   │种种界智力 │种种诸界智力│
  ├──────────┼─────┼──────┼──────┤
  │七、知一切道至处相力│至处道力 │遍趣行智力 │遍趣行智力 │
  ├──────────┼─────┼──────┼──────┤
  │八、知宿命力    │宿命力  │宿住随念智力│宿住智力  │
  ├──────────┼─────┼──────┼──────┤
  │九、天眼力     │天眼力  │死生智力  │死生智力  │
  ├──────────┼─────┼──────┼──────┤
  │十、漏尽力     │漏尽力  │漏尽智力  │漏尽智力  │
  └──────────┴─────┴──────┴──────┘
  (2)依《首楞严经》卷下等所说︰(1)坚固力︰于菩提心得坚固力,坚守不失。(2)深信力︰对不可思议之佛法深信不疑。(3)不忘力︰于多闻得不忘力,坚持不失。(4)无疲力︰往来生死而得无疲力,常能处之。(5)大悲力︰于诸众生得坚大悲力,常能摄化。(6)坚舍力︰于布施中得坚舍力,恒施不休。(7)不坏力︰于持戒中得不坏力,坚持不犯。(8)坚受力︰于忍辱中得坚受力,常能忍受。(9)智慧力︰得此力而不为魔动乱破坏。(10)信乐力︰于诸深法得信乐力,乐求无厌。
  (3)《大智度论》卷二十五所载︰(1)发心坚固力︰求一切智而不退转之力。(2)大慈力︰常能不舍诸众生之力。(3)大悲力︰不求利养而化益众生之力。(4)精进力︰深信能出生诸佛的一切佛法而心不疲厌的大精进心。(5)禅定力︰起智慧且不坏威仪行的住禅定力。(6)具足智慧力︰远离有无二边,随十二因缘断诸邪见,灭戏论之力。(7)不厌力︰常受生死教化众生、集诸善行而不疲厌之力。(8)无生法忍力︰观诸法实相,知无我无众生,安住无生法忍之力。(9)解脱力︰入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而知见声闻、辟支佛得解脱之力。(10)无碍智力︰于法自在,知一切众生心行所趣之力。
  (4)依《法集名数经》所列︰即解脱力、拔苦力、观力、忍力、智力、断力、闻力、愿力、圆满力、爱力。
  (三)世间的十力︰(1)自在王者力︰指王者有自在的威力;(2)断事大臣力︰指大臣有裁断事情之功力;(3)机关工巧力︰指造机关者有其工巧力;(4)刀剑盗贼力︰指盗贼必现有刀剑力;(5)结恨女人力︰指女人必有结恨力;(6)啼泣婴儿力︰指婴儿有啼泣之力;(7)毁訾愚人力︰指愚人有触事毁訾之力;(8)审谛黠慧力︰指有智慧之人常审谛了别事物;(9)忍辱出家力︰指出家人常现忍辱力;(10)计数多闻力︰指多闻之人常有思惟计数力。此十力中,除机关工巧力及刀剑盗贼力,则称八力。
  (四)力波罗蜜的十力︰指十波罗蜜中的力波罗蜜有十种力用。或称力度十力。即︰(1)深心力︰深寄心于佛法,离诸烦恼之杂染;以此自正,故亦称正力。(2)深信力︰深信佛法,不为他人摧破;以此矫正他人之非,故又称正他力。(3)大悲力︰拔众生之苦而不生疲厌。(4)大慈力︰与乐予众生,一切平等哀愍。(5)总持力︰善于总持一切法义之力用。(6)辩才力︰有妙辩才,善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7)波罗蜜力︰即诸波罗蜜之力用,以庄严大乘。(8)大愿力︰有弘誓愿力而且永不断。(9)神通力︰即诸神通力,能出生无量功德之法。(10)加持力︰即佛的加持力,善护持一切众生,令信解领受。
  《华严经探玄记》卷五云(大正35‧211a)︰“力度中有十义,皆有堪能,不可屈伏,故名力也。”并说及此十力义中,第一属自行,第二属利他之力,第三及第四是利他心,第五、第六是利他之德,其余依次为行、愿、因、果之力用。
  [参考资料] (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佛十力经》;《大品般若经》卷五;《大方等大集经》卷六;《顺正理论》卷七十五;《法界次第》卷下;《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五十六;《翻译名义集》卷十一;《法集经》卷三。(三)《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四)新译《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旧译《华严经》卷十;宇井伯寿《佛教思想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