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善(梵daśa kuśala-karmāni,巴dasa kusala-kammāni,藏dge-ba bcuḥi las)
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就原始佛教的原义而言,十善业是世间善行的总称,是死后不堕恶趣,往生天道的条件。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云(大正2‧273a)︰“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云(大正1‧440b)︰“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
至大乘佛教时代,为一扫声闻佛教重律沙门拘执细碎戒律的弊病,提出了“十善为总相戒”的说法,赋予十善更重要的意义。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云(大正25‧ 395b)︰“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中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因此,大乘佛教除了认为十善是世间善行的总称外,还把十善视为出世间善行的基础,如新译《华严经》卷三十五云(大正10‧185c)︰
“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中略)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中略)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十善业道所含十支的意义是︰不杀生,指不杀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不偷盗,指不侵占夺取他人的财物。不邪淫,指不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淫。不妄语,指不讲虚诳骗人的话。不恶口,指不说粗暴及使人不悦的话。不两舌,指不说离间他人的话。不绮语,指不说出于散乱心的杂秽语。不贪欲,指对他人的财物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不瞋恚,指对众生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不邪见,指心住正见,了解事物不诳不曲。
◎附一︰印顺《成佛之道》第三章(摘录)
十善业也称十善戒。在如来制订的律仪──有授受仪式的律仪中,并无十善业。但依《华严经》〈十地品〉、《优婆塞戒经》等,《入中论》《摄波罗蜜多论》等,同说十善业道为菩萨戒。从《阿含经》以来,十善业为主要的德行,与五戒并称。佛法中,戒与律仪,是同而又多少不同的。无论是自誓受,从师受,都是戒,根本为十善业。依据修学者环境、根性,制订不同的应守规律,如五戒、八戒等八种律仪(摄尽声闻法的戒律),是戒,也是律仪。所以在这戒福业中,再说德行根本的十善业。
十善业,分身口意三类。身善业有三︰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与五戒的前三相同。语善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与五戒同。不两舌是︰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是︰不说粗恶的、使人难堪的语言,如呵骂、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的批评、恶意攻讦等。不绮语是︰不说无意义语,如诲盗诲淫、情歌艳曲、说笑搭讪,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义。这不但浪费时光,而且有害身心。十善业的重视语业,正说明了这是人类和乐共处的根本德行。人类以语言而传达彼此的情意,如人与人间,尽是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试问人类的和乐──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何说起?语言的传达,虽说“人口快如风”,到底还不易传播。自从有了文字,就能传远传久;加上近代发明的电话、电视等,这一世界的人类意识,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满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黄色黑色等),我们现在正进入这样的世界。宣传建设人类的永久和平,而违反人类的正常德行,真是缘木而求鱼了!意善业有三︰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离贪欲是︰对于他人的财物、妻室(丈夫)、权位,不起贪恋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财等计划,自己安分知足,离贪欲心。离瞋恚是︰对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离邪见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
诸善业,原是极多的,但从显见的重业来说,是十善。所以善业的根本,佛说就是十善业。在大乘法中,这是菩萨戒;也是声闻、缘觉、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说︰人天善所依止,三乘圣法由之而成立。在佛法中,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如《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又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附二︰印顺《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第五章(摘录)
由于十善是通于一般的,所以被看作人天善法。八正道是出离解脱的正道,所以说是出世的无漏功德。其实,十善与八正道是相通的。如《中部》第一一七经〈大四十经〉,对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都分为有漏福分、无漏圣道二类。而《杂阿含经》,以为八正道都有世俗有漏有取、出世无漏无取二类。世俗的、有漏的福分善,也就是人天善法。十善──戒,作为人天善法的,经说固然不少,然也有通于出世的。如《杂阿含经》说︰十善是出法、(度)彼岸法、真实法。《增支部》说︰十善是圣法、无漏法、圣道、应现证。在《杂阿含经》与《增支部》中,对十善与八正道(《增支部》加正智、正解脱为“十无学法”),是以同样的意趣与语句来说明的。十善通于无漏圣法,是圣典所明确表示的,所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说(大正2‧273a)︰
“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中略)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中略)若复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中略)乃至阿伽尼吒,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中略)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中略)非想非非想入处。(中略)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中略)漏尽智(阿罗汉),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
《中部》第四十一经〈萨罗村婆罗门经〉,大致相同。十善是正行、法行,是净戒,是生人中大家、诸天,得四禅以上的定(及果),得四果的因缘。十善净戒,是戒──尸罗的正体,是戒的通相;其他一切戒善,不过依此而随机施设。所以《大智度论》说(大正25‧395b)︰“十善为总相戒。(中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中阿含经》卷四;《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卷四十四;《正法念处经》卷一、卷二;《受十善戒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三;《大日经》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二、卷一一三;《中论》卷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七;《十地经论》卷四;《杂集论》卷七;中村元《原始佛教の生活伦理》;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