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如是


  天台宗的世界观。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如,为“不异”义;是,为“无非”义;即现实原本的情状名为如是。此十如是义,原出《法华经》〈方便品〉,即(大正9‧5c)︰“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1)相︰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的,即现于外面,可以看得见的相貌,这指的十界苦乐的表相。
  (2)性︰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的,即存于内面的自性不改的本性,这指的十界的自性,法尔各别,如木有火,遇缘即发。
  (3)体︰“主质名为体”,即物的本质,这指的具有十界之用的本质。
  (4)力︰“功能为力”,即主体所具的力用功能,也就是潜在势力。
  (5)作︰“构造为作”,即力量显现能起作业,也就是显在势力。
  (6)因︰“习因为因”,即习熟之意,能生十界果的直接原因,所谓同类因是。
  (7)缘︰“助因为缘”,即助因感果的间接原因,所谓增上缘是。
  (8)果︰“习因为果”,即由习因所引生的结果,所谓等流果是。
  (9)报︰“报果为报”,即由善恶业所感得的报果,所谓异熟果是。
  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即是贯通前九法的原理。
  按此十如是,乃梵本《法华经》所无(梵本只有五如是,古译《正法华经》亦仅有五如是),鸠摩罗什于汉译之际,增之为十如是,很有可能是受到《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的影响,该论云(大正25‧298c)︰
  “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中略)三者诸法各有力,(中略)四者诸法各自有因,五者诸法各自有缘,六者诸法各自有果,七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
  又,对于十如是,天台智顗之师慧思另有异解,据其所述,此上所引《法华》经文应断句为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而称为十如,或称十如实相、十如境。然而智顗则认为除此读法之外,尚可读为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亦即智顗认为此十如是实有三种读法,即(1)归结为“如”,此即慧思所见,意在于空;(2)归结为“法”,此即经文原来所示,意在于假;(3)归结为“是”,意在于中。在此观念下,十如是所展示的十法为一一即空,即假即中。此外,智顗以为此十如是所举十法,未能尽全法界之广大内容,于是再配以六凡、四圣及三世间,而构成“一念三千”之理论。
  ◎附一︰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附录〈天台宗〉(摘录)
  在经文的〈方便品〉里,特别提出佛的知见,来做一切智慧的标准,以为佛的知见广大深远固不待说,又还成就无量未曾有法。为什么呢?就为了它能够穷尽诸法的实相。这实相又是怎样的呢?分析它的内容,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一共十项。这些话虽然也曾散见在其他经论里,但总没有像《法华经》这样会拢了而又扼要地提了出来。从前罗什门下通达《法华经》的,对于经文这一点似乎也被注意到,就如道生所作的《法华义疏》说,此处经文是用十一事缘解释了佛说的一切善法。“相”说法的外貌,“性”说法的内容,合内外为“体”,这一切法中所含有的功能是“力”,有所作为便是“作”,能发生他法为“因”,加以扶助为“缘”,能遂所期的是“果”,穷尽它的历数的是“报”,善法的开始为“本”,得着佛法的终极为“末”,最后晓了源极为“究竟”。道生这样逐项解释,虽然也够详细,但只一系列的平铺直叙而已,并看不出其间重要意义。
  到了慧思,才注意这些上面的真实性,而予以恰当的评价。他以为,经文所说“相”“性”等等上面都安了“如是”字样,并不是泛泛的,它表咄相性等一一实在,而计数只有十种,又见出圆满完全的意义。因此,他在这里便决定建立所谓“十如”实相的重要论点。这事,后来智顗的著述里也有特别声明说,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所谓如是相等,南岳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为“十如”(参照《法华玄义》卷二上)。可见这是慧思的独到见解。现在看来,这方面和当时地论师的思想多少有些关系,因为《地论》解释《华严经》处处都用十法表示圆满之意,而在《十地经论》卷三,更有“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此诸佛法如是难得”很明白的十如文句,这自然会给予慧思的理解一种启发,而被应用到《法华经》的解释上来。
  另一方面,慧思这样说法也受了《大智度论》的影响。《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到诸法的实相即“如”,分作两类,一类是各各相即别相,一类是共相即通相,像地的坚硬,水的潮湿,是各别的实相,进一步推求坚硬、潮湿等都“实不可得”,是它们的共相。由此,慧思说十如的各个方面可算是别相,十者都谓之如,则是共相。结合这两类才尽实相的意义,就和《智论》的思想根本相通了。最后,慧思对十如的第十种“本末究竟等”又解作佛和凡夫同样的具足十法,所以说成究竟平等。从这上面也很好地指出了实践的根本依据。至于平等的法体是指什么呢?它应该有种总相,这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时所说“真心”“如来藏”等概念上去。而这些概念意义都很含糊,还没有得着很好的辨别,所以慧思这类见解多少和后来流行的《起信论》相近。现存的慧思著述里有种《大乘止观法门》,完全依照《起信论》的说法结构而成,从它的文义上看,当然是后人托名的伪作,但是会将慧思的议论和《起信》联成一起,就思想脉络说,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附二︰田村芳朗〈天台法华之哲理〉(摘录自《天台思想》第一部)
  天台法华的真理观,规定了各种的存在之应有形态,又形成全体性的世界像或世界观。这里首先要讲的是存在的应有情形,把它用十个范畴来表示,即《法华经》〈方便品〉第二的十如是,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罗什译)。在原典或其他译本只提出五个,或将之反覆而已,其表现也很暧昧。所谓十如是,乃是组织事物的存在与生起而树立的范畴,是由鸠摩罗什在翻译时补整而成的。他对于原典的翻译也许不甚忠实,但就思想上来说,与亚里斯多德的十种范畴或康德的四纲十二目的范畴表相比亦毫不逊色,可以说具有很深的内容。
  所谓十如是,乃是指所有的事物都以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十个方式来存在和生起。相是外在的样相,性是内在的性质,体是包含外相与内性的全体;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在的作用;因是生起的直接原因,缘是辅助因的间接原因(条件),果是依因缘所生的结果,报是结果变成事实而呈现于外,本末究竟等是与第一的相乃至第九的本末究竟等有关而为其一贯。
  在这十个范畴之上都冠有“如是”的译语,因此被称为“十如是”,这十如是是作为本末一贯之法,具在于事物当中,而成为支持各种事物的规范。换言之,各种事物或支持各种事物的规范(诸法)之具体的情形,就是十如是;也就是诸法实相。
  然此必须注意的是,西洋哲学的范畴多以实体论(存在论)为主,十如是则以相即论(关系论)为依据。换言之,十如是的范畴乃是以缘起性空为背景。依据此,天台智 03顗把十如是配以空假中三谛而加以转读,此即所谓三转读。《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33‧693b)︰
  “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转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中略)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转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
  至于本末究竟等,则说(大正33‧694a)︰“若作如义,初后皆空为等;若作性相义,初后相在为等;若作中义,初后皆实相为等。”若基于“是相如”这种读法的立场,则所谓“等”意味着本末都和不二、空有关系;基于“如是相”之读法的立场,则所谓“等”意味着本末各作为而二、假而存在;基于“相如是”之读法的立场,则所谓“等”是指本末皆无空假之别,而成为中道实相。又“等”加上“究竟”是指综合上述最后的终结,即(大正33‧694a)︰“三法具足为究竟等。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即是实相为等也。”就是说,空、假、中三法,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具足;提到空之时,就是一空一切空,是空之完整的发挥;假亦然;中亦如是。究极而言,应该达到此一境地;此中才有究极而真实之义,所谓究竟等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如何,关于存在的形态,十如是的范畴可以说能将之穷尽。把十如是配置以空假中的天台之应用解释,在思想上也可以称得上是卓越的。
  [参考资料] 《法华玄义》卷二;《法华文句》卷三;《摩诃止观》卷五;霍韬晦《中国佛学的回顾》;金仓圆照编《法华经の教理──特に十如是の解释の变迁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