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念


  (一)原始及部派佛教所倡行的十种禅法︰即十种专念一对象以摄心、息妄想的方法,故云十念。出自《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
  (1)念佛︰谓正身正坐,观如来身相,系念如来之十力、四无所畏、五分法身等功德,更无他想。
  (2)念法︰谓系念法,由欲而至无欲,离诸烦恼,除诸爱欲,无有尘劳,无瑕疵乱想之念,更无他想。
  (3)念僧︰又名念众、念比丘僧、或念圣众;谓系念四双八辈成就善业与五分法身,自度复度他人,更无他想。
  (4)念戒︰谓念戒能止诸恶,成就道品。
  (5)念施︰又名念布施或念舍;谓念布施能破悭贪,生长福果;且布施之后不生后悔,亦不求报,即有骂之、杖之者,亦起慈心,不绝施意。
  (6)念天︰谓念身口意清净,不造秽行,众行具足,乃成天身。
  (7)念休息︰又名念灭;谓心意之想止息,志性专一而无卒暴,常求方便,入三昧定。
  (8)念安般︰又名念安那般那,念出入息,或念无所起;谓观息之长短、冷热,又寻息之出入,数其长短,分别了晓。
  (9)念身非常︰又名念观身或念身;谓念此身乃发毛爪齿、髑脑等所成,又思身由何处来,由谁所造。
  (10)念死︰又名念当终亡;谓念命根断绝,无形无响,亦无相貌,更无他想。
  此外,《大乘义章》卷十二于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外,加念出入息、念死、念灭、念身而成十念。又,《光赞般若经》卷七立菩萨行法时,举出念佛、念法、念圣众、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泊、念无所起、念观身、念当终亡等十念。
  (二)谓菩萨当护之十念︰依《菩萨受斋经》所载,此十念为︰念过去佛、念未来佛、念一切现在佛、念尸罗波罗蜜、念禅波罗蜜、念沤和拘舍罗、念般若波罗蜜、念禅三昧六万菩萨在阿弥陀佛所、念过去当来今现和上阿阇黎。此中,初三佛宝,次四法宝,后二僧宝,即念佛、法、僧三宝。然文中唯有九念,疑似遗漏第四念布施。又,前举念佛等十念为小乘声闻法,此十念则系菩萨所护之十念。
  (三)指圣者所修,往生阿弥陀国的十种因行︰此系《弥勒所问经》的说法,即忆念慈、悲、护法等十种心。性质及能力较佳的菩萨,可依此往生净土。《大宝积经》卷九十二亦有此说法,而称“念佛十种心”,即(1)于诸众生起大慈不损害之心;(2)于诸众生起大悲,而无逼恼之心;(3)于佛之正法,不惜身命,而乐于守护之心;(4)于一切法发生胜忍,而不执着之心;(5)不贪利养恭敬尊重,而净意乐之心;(6)求佛种智,于一切时不忘失之心;(7)于诸众生,尊重恭敬,而不下劣之心;(8)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之心;(9)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10)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而起随念之心。《大宝积经》异译本《发觉净心经》,亦出此说。
  (四)称名十念︰《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6a)︰“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关于此十念之解释,古来诸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1)昙鸾《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4c)︰
  “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中略)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辨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此即以“念”作“忆念”义,忆念阿弥陀佛之总相或别相,口称名号,心无他想,凝思相续至十,名十念。
  (2)新罗‧元晓谓十念有显了及隐密二种,即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弥勒所问经》所说慈等十念为隐密十念。又,《观无量寿经》十念唯显了十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十念通显了、隐密二种。
  (3)新罗‧义寂谓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遍,为一念。
  (4)宋‧遵式在《晨朝十念法》记载气息十念之说,谓(大正47‧210b)︰“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日本‧良遍《念佛往生决心记》亦禀承此气息十念之说。
  (5)日本‧空海《秘藏记》依密教意,谓十念为十波罗蜜之义(大正图像1‧8a)︰
  “据密教十念成就,谓十波罗蜜圆满也。或难云︰经云十念成就得生西方净土。西方净土者,初地菩萨所生之土也。十波罗蜜者,于十地中地地修,地地圆满。若以十念成就拟十波罗蜜论者,生净土时十地可究竟。何故云初地菩萨所生之土也?答云︰是密教所谓横义,初地与十地无高下故,今卿所难次第义耳,十地自布施波罗蜜至于智波罗蜜,地地各有一波罗蜜,是显教所说地地迁登之义,今密教所说,言菩萨地者,是心也,法文也,佛也,菩萨也,凡异余乘如此。”
  (6)善导将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观经疏》〈玄义分〉云,十声中具足十愿十行,故上自一生称名,下至十念称名,以佛愿力皆得往生。日本‧源空《选择本愿念佛集》即承善导之说,谓念声是一。
  [参考资料] (一)《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十念品〉、卷二〈广演品〉、卷四十二〈结禁品〉、卷四十三〈善恶品〉;《光赞般若经》卷七〈观品〉;《诸经要集》卷三。(三)《无量寿经宗要》;《游心安乐道》;《无量寿经记》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无量寿经疏》;《华严经孔目章》卷四。(四)《般舟赞》;《往生礼赞》;《安乐集》卷上;《安乐集私记》卷下;《释净土群疑论》卷三、卷五、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