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念处


  指菩萨所修的十种法。又作十种念处。出自《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三,该经云(大正14‧736b)︰“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常住妙等引心。”此十念处略如下列︰
  (1)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中所起贪爱诸欲,及计我想等执,悉不可得,则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
  (2)受念处︰“受”以领纳为义,此谓六根受六尘。菩萨思惟所有诸受,皆悉是苦,愚人颠倒,计以为乐,贪爱染着,不肯暂舍;菩萨自既勤行,断苦受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观,知受是苦,不生贪染。
  (3)心念处︰“心”亦以积聚为义,又有虑知之义,谓能积聚一切善恶之法,于一切法复能思虑而觉知。菩萨思惟,心实无常,计执为常,无我谓我,不净为净,是心动摇,如风如火,不得暂停;一切法中,心为先导,心若调伏,即一切法悉得调伏。
  (4)法念处︰“法”即意根所起之法。菩萨于贪瞋痴等诸不善法,如实了知过患,勤断除已,即能于诸善法心生爱乐,住正念处,而于彼法求所成办,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
  (5)境界念处︰谓菩萨于诸喜爱及厌恶之色声香味触诸境界中,观察思惟,皆是虚假,不生贪恚,又作是念,我今不应于此空法之中而起贪、恚;作是观时,不为境坏,不着所得,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
  (6)阿兰若念处︰菩萨修无诤行及寂静行,即名为阿兰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增广修习,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
  (7)都邑聚落念处︰谓菩萨若入都邑聚落,常加精专,行菩萨行,于诸博奕酒肆欢宴歌舞及余一切非应行处,即当远离,是故菩萨不为声色所惑,尘劳所染。
  (8)名闻利养念处︰谓菩萨道德既隆,名闻流布,故人多归向,当念所受利养等事,但为施主作福田故,而乃受之,不可贪着、执为己有,随其所得,即与众共,不使有一毫矜吝之心。
  (9)如来学门念处︰谓菩萨思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如是学,得成正觉,转大法轮,入般涅槃,我当起净信心,尊敬勤修,亦复成就,与佛无异。
  (10)断诸烦恼念处︰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着。
  [参考资料] 《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