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无尽藏
指菩萨所应具备的十种德目或才能。为《华严经》所说。由于这十藏含藏无尽功德,故称十无尽藏,略称十藏。语出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内容略如下列︰
(1)信藏︰谓菩萨信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作、无分别、无所依、不可量、无有上、难超越、无生,闻诸佛法,乃至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深信坚固,不被动乱破坏,因此究竟无上佛道,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2)戒藏︰谓菩萨善奉持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等十种无尽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又因愍念众生颠倒破戒,而为说真实法,令离颠倒,使得净戒。
(3)惭藏︰谓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惭,心自念言︰我无始以来,与诸众生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但因贪瞋痴,而相恼害,造作诸恶。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故菩萨应专心断除一切无惭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惭藏。
(4)愧藏︰谓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所作诸罪业,又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互为怨仇,造作诸作。今当修行于愧,速成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愧藏。
(5)闻藏︰谓菩萨知一切诸法之有无、起灭及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有记、无记等相。又念众生于生死中,不能了知一切法,是无智慧所致,故为众生说真实法,令持此闻藏。
(6)施藏︰谓菩萨秉性仁慈,善行十种施,谓今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如是一切所作,悉为开导众生,令于身心不生贪爱,成就清净智身,此名施藏。
(7)慧藏︰谓菩萨如实了知一切法,具十种不可尽,谓多闻善巧不可尽、亲近善知识不可尽、善分别句义不可尽、入深法界不可尽,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称慧无尽藏。菩萨能住此藏,开悟一切众生,是名慧藏。
(8)念藏︰谓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念过去,乃至无量无边劫,念一佛名,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念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其念有十种,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障碍念。菩萨住是念时,一切世间无能娆乱,一切异论无能变动,诸根清净无所染着,众魔外道不能坏,于一切世界中,与众生同住,无有过咎,能入一切诸佛,是名念藏。
(9)持藏︰谓菩萨能持诸佛所说修多罗,于文句义理,无有忘失,能一生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能持一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此持藏无边无满,难至其底,无量无尽,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持藏。
(10)辩藏︰谓菩萨有深智慧,如实了知,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不违一切诸佛经典。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随众生根性,悉令满足,心生欢喜,灭除一切烦恼缠垢,又善一切音声语言,文字辩才,令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是名辩藏。
此十藏,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六所述,信藏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因此含摄出生诸德,故名为藏。戒藏乃防非止恶,以三业善为性,止恶作善为业。惭藏乃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愧藏乃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闻藏乃于教法广博多闻,以慧为性,聪敏为业。施藏者舍己惠人,无贪思为性,破悭为业。慧藏者于所观境,以简择为性,断疑为业。念藏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妄为性,定依为业。持藏者任持所记,念慧为性,经久不忘为业。辩藏者巧宣所持,以慧为性,应机为业。以上十者,信、惭、愧、念、慧五藏,以当体得名,余五藏则依行用立名。
至于十藏的顺序,第一是信藏,因其为入法之初,众行之本,故先叙述。接着依信起行时,以离过为先,故次明戒藏。戒若有犯,则深生惭愧,庄严戒行,故次明惭藏、愧藏。既已离过,则当进善,进善之初,必备博闻,故次明闻藏。依闻而如说修行,施藏、慧藏互助,福慧双修,令念增明,故次明念藏。正念既明,必可忆持,并藉以利益教化他人,故后明持藏、辩藏。至此,自他二利之行圆满究竟。
依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所载,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能令诸菩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其文云(大正10‧114c)︰
“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回向有为而不着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悉得究竟无尽大藏。”
[参考资料] 《华严经大疏钞》卷二十一;澄观《华严经疏》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