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法行(梵daśa dharma-caryāḥ ,藏chos-spyodrnam-pa bcu)
指受持经典的方法。又称十种法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谓(大正8‧725a)︰“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何等为十?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流传、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口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
又,《辩中边论》卷下〈辩无上乘品〉谓修行十法行者,所获福聚其量无边。即︰(1)书写︰谓书写、流通经律论;(2)供养︰谓对放置佛经之处所或塔寺要有恭敬心;(3)施他︰指为他人演说所闻之法,或施与经卷,不占为己有;(4)谛听︰谓专心谛听他人诵读;(5)披读︰谓自己披阅读诵经典;(6)受持︰谓领受教法,忆持不忘;(7)开演︰指为他人开演经典文义,使起信解;(8)讽诵︰谓讽诵、宣扬经文,令人乐闻;(9)思惟︰谓住于闲寂处,思惟筹量经典文义;(10)修习︰谓常行佛所说教法而不退失。
[参考资料] 《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二;《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三〈行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