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身


  佛或菩萨等所知所得之十种身。“身”为梵语梵kaya之译,音译为迦耶。十身之说有数种,略述如下︰
  (一)如来所得的十身︰又称行境十佛。即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此十身同于华严宗所立的行境十佛︰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二)融三世间的十身︰又称解境十佛。即十地中第八不动地菩萨所知的十种类别。即指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三)十地菩萨于各地所得的法身︰即平等身、清净身、无尽身、善修身、法性身、离寻伺身、不思议身、寂静身、虚空身、妙智身。出自《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六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二。谓初地菩萨通达法性,离诸邪曲,故得平等身。二地菩萨离犯戒之失,戒体清净,故得清净身。三地菩萨离诸贪、瞋,得胜定,故得无尽身。四地菩萨常修习菩提分,故得善修身。五地菩萨观诸谛理,证法性,故得法性身。六地菩萨观缘起之理,离寻伺,故得离寻伺身。七地菩萨善巧方便之智行满,故得不思议身。八地菩萨离诸烦恼戏论,故得寂静身。九地菩萨身相无尽,遍一切处,故得虚空身。十地菩萨得一切种智,修行圆满,故得妙智身。
  (四)十忍中第十如虚空忍菩萨所得的十身︰即无来身、不生身、不聚身、具足不实身、一相身、无量身、平等身、不坏身、至一切处身、离欲际身。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忍品〉云(大正9‧582c)︰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不生身,以不灭故;得不聚身,以无散坏故;得具足不实身,以无真实故;得一相身,以无相故;得无量身,以佛力无量故;得平等身,以如相故;得不坏身,以等观三世故;得至一切处身,以净眼普照无障碍故;得离欲际身,以一切法无合散故。”
  新译《华严经》卷四十四亦有此说,然改不生身为无生身、不聚身为无动身、具足不实身为不实身、不坏身为无差别身。
  (五)十行中第九善法行菩萨所得的十身︰出自旧译《华严经》卷十一。即(1)入无量无边法界身︰又名入无边法界非趣身。理无不证,故入无边法界;世无不超,故灭一切世。(2)未来身︰又名入无边法界诸趣身。理无能滞,故向未来世;无不生故一切趣生。(3)不生身︰虽遍趣同生,然住寂不动。(4)不灭身︰虽即生不生,然彼趣中身恒不灭。(5)不实身︰彼离言身,无有实状。(6)离痴妄身︰又名不妄身。其体出妄染,净用无碍。(7)无来去身︰又名不迁身,虽起应用,常无来去。(8)不坏身︰非但用无来去,亦乃体无变坏,亦是缘不能阻。(9)一相身︰非直不为四相所迁,亦乃妙绝三际,不可以过去、未来等言取。(10)无相身︰无相不碍相。
  (六)十回向满之菩萨所得的十身︰即菩萨不来身、菩萨不去身、菩萨不实身、菩萨不虚身、菩萨不尽身、菩萨坚固身、菩萨不动身、菩萨相身、菩萨无相身、菩萨普至身。依《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所述,此十身中,初二约体,次五约用,后三约相。
  (七)十回向中第十法界等无量回向之菩萨回向众生的十身︰(1)即明净身︰又名无染身,谓映无不彻。(2)离浊身︰谓普现五道众生,体无闇障。(3)究竟净心︰又名极清净身,谓因圆果亦满。(4)清净身︰谓净德充内。(5)离尘身︰谓烦恼障尽。(6)离种种尘身︰又名极离尘身,谓所知障尽。(7)离垢身︰谓习气灭。(8)光明身︰谓常光恒照。(9)可爱乐身︰谓一一身上各具十莲华藏微尘数之相好。(10)无碍身︰又名无障碍身,谓其形充法界,色亦遍十方,虚通不障。
  (八)十地中初欢喜地菩萨所得的十身︰即波罗蜜身、四摄身、大悲身、大慈身、功德身、智慧身、净法身、方便身、神力身、菩提身。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云(大正9‧652a)︰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何等为十?所谓波罗蜜身,正向菩提故;四摄身,不舍众生故;大悲身,代一切众生受无量苦,无疲厌故;大慈身,救护一切众生故;功德身,饶益一切众生故;智慧身,一切诸佛金刚身故;净法身,远离诸趣生死故;方便身,普能示现一切众生故;神力身,示现一切自在力故;菩提身,随一切时成菩提故。(中略)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身,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大智慧身。”
  (九)十地中第十法云地之菩萨所得的十身︰即
  (1)人身、非人身、天身、学身、无学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摩□摩身、无漏法身。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一云(大正9‧658a)︰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何等为十?所谓人身,教化成熟一切人故;非人身,教化成熟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故;天身,教化成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故;学身,示现学地故;无学身,示现阿罗汉地故;缘觉身,教化令入缘觉地故;菩萨身,积集大乘故;如来身,受如来智记故;摩□摩身,巧方便出生无量功德故;无漏法身,以少方便普现一切众生身故。”
  此十身中,初三身现凡身,次五取蕴现三果之身,终二身现体用身。
  [参考资料] (一)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七;《佛地经论》卷七。(二)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八;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六;《十地经论》卷十。(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三。(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华严经疏》卷四十六。(五)《华严经探玄记》卷六;新译《华严经》卷二十。(六)旧译《华严经》卷四十;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七)《华严经探玄记》卷八;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二;新译《华严经》卷三十二。(八)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九)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七;《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