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重禁戒


  大乘律所定的十种重大禁戒。即大乘菩萨严禁作犯的十种波罗夷罪。相对于四十八轻戒,又名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十重戒、十重禁、十无尽戒,或十重。《梵网经》卷下谓(大正24‧1004b)︰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中略)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中略)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所谓十重禁戒,即(1)杀戒(不断一切生命),(2)盗戒(不窃他人财物),(3)淫戒(守礼自慎,不行淫欲之事),(4)妄语戒(言常诚实,不以虚妄诳他),(5)酤酒戒(酒能昏神乱性,故不酤),(6)说四众过戒(不说在家出家菩萨、比丘比丘尼之罪过),(7)自赞毁他戒(不自矜谤他),(8)悭惜加毁戒(不悭惜财、不毁谤法,悉舍所有),(9)瞋心不受悔戒(不起瞋心,接受他人追悔),(10)谤三宝戒(恭敬尊重佛法僧三宝而不敢毁谤)。凡此十戒,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严加禁止。智顗的《菩萨戒义疏》、元晓的《菩萨戒本私记》及法藏、义寂、太贤等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对此均有详细的解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将十重戒分共与不共,以前四戒通于大小乘,称共戒;后六戒只限于大乘,不通于小乘,称不共戒。义寂则在《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中依道俗论犯戒的轻重,认为对出家众而言,前四与后四的八重禁戒重,第五、第六二戒轻。对在家众而言,前六重禁戒重,后四重禁戒轻。盖前四重禁戒,小乘也视为性罪,而加以制止,故不问道俗,凡违犯此四重禁戒者,都会招堕地狱之报。至于小乘声闻将淫戒置于四大根戒之首,大乘菩萨却以杀戒为第一重戒的差别,智顗在《菩萨戒义疏》中提出了他的看法,谓小乘以淫欲染着强,极易犯过,故先制之。杀生虽是重罪,但容易防断,故后制。而大乘以慈悲为本,故先制杀戒重罪。即大乘强制其杀心,小乘着重其作为。
  关于重戒的内容,除了《璎珞经》与《梵网经》列举此十重禁戒外,大乘菩萨戒其它戒本的重戒戒目均各有差异,兹列表如下︰
  ┌────────┬────────┬────────┬────────┬────────┬─────────┐
  │璎 珞 经 戒 本 │梵 网 经 戒 本 │瑜伽菩萨戒本  │菩萨地持经戒本 │菩萨善戒经戒本 │菩萨优婆塞戒经戒本│
  ├──┬─────┼──┬─────┼──┬─────┼──┬─────┼──┬─────┼──┬──────┤
  │条数│ 戒  目 │条数│ 戒  目 │条数│ 戒  目 │条数│ 戒  目 │条数│ 戒  目 │条数│ 戒  目  │
  ├──┼─────┼──┼─────┼──┼─────┼──┼─────┼──┼─────┼──┼──────┤
  │ 一 │杀戒   │ 一 │杀戒   │  │     │  │     │ 一 │杀戒   │ 一 │杀戒    │
  ├──┼─────┼──┼─────┼──┼─────┼──┼─────┼──┼─────┼──┼──────┤
  │ 二 │故妄语戒 │ 二 │盗戒   │  │     │  │     │ 二 │盗戒   │ 二 │盗戒    │
  ├──┼─────┼──┼─────┼──┼─────┼──┼─────┼──┼─────┼──┼──────┤
  │ 三 │故淫戒  │ 三 │淫戒   │  │     │  │     │ 三 │淫戒   │ 三 │大妄语戒  │
  ├──┼─────┼──┼─────┼──┼─────┼──┼─────┼──┼─────┼──┼──────┤
  │ 四 │故盗戒  │ 四 │妄语戒  │  │     │  │     │ 四 │妄语戒  │ 四 │邪淫戒   │
  ├──┼─────┼──┼─────┼──┼─────┼──┼─────┼──┼─────┼──┼──────┤
  │ 五 │酤酒戒  │ 五 │酤酒戒  │  │     │  │     │  │     │ 五 │酤酒戒   │
  ├──┼─────┼──┼─────┼──┼─────┼──┼─────┼──┼─────┼──┼──────┤
  │ 六 │说四众过戒│ 六 │说四众过戒│  │     │  │     │  │     │ 六 │说四众过戒 │
  ├──┼─────┼──┼─────┼──┼─────┼──┼─────┼──┼─────┼──┼──────┤
  │ 七 │故悭戒  │ 七 │自赞毁他戒│ 一 │自赞毁他戒│ 一 │自赞毁他戒│ 五 │自赞毁他戒│  │      │
  ├──┼─────┼──┼─────┼──┼─────┼──┼─────┼──┼─────┼──┼──────┤
  │ 八 │故瞋戒  │ 八 │故悭戒  │ 二 │故悭戒  │ 二 │悭惜戒  │ 六 │贪惜不施戒│  │      │
  ├──┼─────┼──┼─────┼──┼─────┼──┼─────┼──┼─────┼──┼──────┤
  │ 九 │自赞毁他戒│ 九 │故瞋戒  │ 三 │故瞋戒  │ 三 │瞋恚戒  │ 七 │瞋恨不息戒│  │      │
  ├──┼─────┼──┼─────┼──┼─────┼──┼─────┼──┼─────┼──┼──────┤
  │ 十 │谤三宝戒 │ 十 │谤三宝戒 │ 四 │谤菩萨藏戒│ 四 │谤菩萨藏戒│ 八 │谤菩萨藏戒│  │      │
  └──┴─────┴──┴─────┴──┴─────┴──┴─────┴──┴─────┴──┴──────┘
  [参考资料] 《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上(末);《梵网经合注》卷三;《梵网经略疏》卷三;《梵网经略抄》卷下;《显戒论》卷中;《授菩萨戒仪则》;《略述大乘戒仪》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