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半座(梵ardhāsana,藏khri-phyed)
即座席的一半之意。指将自己的座席之一半分让他人并坐,以明他人之地位等同于自己。此意又称“分座”或“分半座”。
据经典记载,佛为向众人表示迦叶之有德,而分半座与迦叶坐。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一云(大正2‧302a)︰
“时诸比丘见摩诃迦叶从远而来,见已,于尊者摩诃迦叶所起轻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粗陋,无有仪容而来,衣服佯佯而来。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并相谓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诃迦叶,大德大力,大师弟子,请以半座。”
又,《中本起经》卷下〈大迦叶如来品〉记载,在过去世,忉利天帝欣喜文陀竭王(Mandhātr,顶生王之异名)之威德,而分半座与之共坐。时天帝即摩诃迦叶之前生,文陀竭王即释尊之前生。
《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载,在释尊说《法华经》的会座上,从地涌出七宝塔,塔中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尊,以证明释尊所说的《法华经》。如经言(大正9‧33c)︰“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此即著名的二佛并坐说,描绘此景的绘画与雕刻颇多。密教修“法华经法”时,所依用的曼荼罗,即依此而画,称为“法华曼荼罗”。
又,《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卷下〈往生乐愿文〉云(大正47‧482c)︰“一切回心向安乐,即见真金功德身。净土庄严诸圣众,笼笼常在行人前。行者见已心欢喜,终时从佛坐金莲。一念乘台到佛会,即证不退入三贤。一一池中华尽满,华华总是往生人。宁合金华百千劫,不愿地狱须臾间。各留半坐乘华叶,待我阎浮同行人。”此种“各留半座”之说,谓往生净土之人,虽坐于莲华台上,但各留半座,以待其他同行人之来生。
此外,禅林中,首座代住持接化,升座说法,称“分座说法”。如《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西序头首〉条云(大正48‧1130c)︰“前堂首座,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