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半跏思惟像
佛像雕刻中的一种倚坐像。通常为左脚下垂于地,右足横置于左膝上,左手置于右足踝上,右腕弯曲,上身略微前倾,右手指支撑于右颊下,作思惟之状。此类佛像多以弥勒菩萨或悉达多太子为表现对象。印度自古以来即有此类佛像,原为表现悉达多于成道以前的姿态。约有三种︰
(1)太子于阎浮树下眺望农人耕作时,见鸟啄食土中之虫,心生悲悯的思惟姿态。
(2)净饭王为阻止太子出家,连日欢宴作乐,诸宫女因疲累而酣睡,太子见此丑态,而起思惟。
(3)太子离城出家,于苦行林与爱马犍□告别,而起思惟。
中国所见的思惟像,多属上述第三类。自五世纪中叶北魏时代,已有半跏思惟像的独立像。其中,最古者为太平真君三年(442)所造的石刻半跏趺像。该石像衣裳密著于身,颇富写实性。可能是当时与西域诸国来往频仍,因而受到西方影响所致。五世纪后半叶陆续开凿的云冈石窟,其第六、第七、第八等洞亦发现有此类造像。同时期另有金铜佛像的制作,其中,也有半跏思惟像的浮雕,尤以太和十六年(492)所造,深具云冈后期的特色。
此外,位于当时东西交通枢纽的西安,也有此类佛像。早在五胡时代,此地即为鸠摩罗什的教化中心,文化极高。故所造思惟像,体态厚重,呈现高尚的风貌。东魏至北齐期间(534~550),则有白玉半跏思惟像的雕造。且为数不少。此中,以铭戎爱洛妻赵氏等于东魏‧武定二年(544)所造者为代表。此像着重于正面观,以严格的左右对称、冷彻谨直的容貌为特色。北齐以后,半跏思惟像渐趋形式化、固定化,并呈立体化,线条也极为流畅华丽,堪称艺术精品,其中,以后主武平元年(570)所造最为杰出。
日本、韩国的半跏思惟像深受北魏、北齐影响。韩国方面,最古老的思惟像为四世纪古新罗时代所造。此外,另有于庆尚北道安东附近出土的金铜半跏思惟像(约造于六至七世纪间)。其宝冠、悬裳之形,极类似北魏式半跏思惟像。日本则流行于飞鸟时代(552~644)、白凤时代(645~707),多以樟木为雕材。著名遗品藏于奈良中宫寺(本尊)、京都广隆寺(二尊)、大阪野中寺(弥勒菩萨像)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