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华严金师子章
一卷。唐‧法藏撰。又称《大方广佛华严金师子章》,略称《金师子章》。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以金制狮子之喻,说明华严法界缘起的深理。关于本书的撰述由来,依《宋高僧传》卷五所载,谓贤首大师法藏奉则天武后之敕命,至长生殿说华严妙旨,而武后茫然不解。师乃指殿隅金师子,喻释无尽缘起玄旨、六相圆融秘奥,武后遂豁然开悟,后结集其语而编成此书。
全书内容凡立十门,即︰
(1)明缘起︰说金无自性,随工匠之缘而有师子相起,以金譬喻真如不守自性,将匠喻为生灭随顺的妄缘。
(2)辨色空︰说师子不有,金体不无。
(3)约三性︰即将师子之情有、似有与金性不变配属遍计、依他、圆成三性。
(4)显无相︰彰显除金之外,师子相不可得之意。
(5)说无生︰说明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
(6)论五教︰约师子之缘起论五教之别。
(7)勒十玄︰以金与师子之各种本质、相状配合十玄门而诠解缘起无碍之理。
(8)括六相︰以六相之义理阐述圆融之理趣。
(9)成菩提︰说见师子时,即见一切有为法本来寂灭之理,离诸取舍即流入萨婆若海。
(10)>入涅槃︰阐明若能见“师子”与“金”之二相俱尽,则烦恼不生,永舍苦源。
本书注疏有《章注》一卷(承迁)、《云间类解》一卷(净源)、《光显钞》二卷(高辨)等。其中,《云间类解》异于其他注疏,所用名称亦依智俨之古十玄,然次序与《探玄记》之新十玄完全相同。
◎附︰冯友兰〈法藏之金师子论〉(摘录自《中国哲学史》第二篇第八章)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由此而言,则师子亦真心全体也。故“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明纯杂条,《大藏经》卷四十五)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即每一事皆是全理也。就师子眼是真心全体之一点而言,则可谓师子眼是一切,则师子眼为杂;亦可谓一切皆是师子眼,则师子眼为纯。如此,“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一一皆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真心为一,现象为多。就一方面言,每一现象皆为真心全体所现,则一即多,多即一,所谓“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了一多条,《大藏经》卷四十五)然若就另一方面言,则现象自是现象。金是理,师子是事;金是一,师子是多。“各住自位”,即各自有其地位。一多虽相容无碍,而自有不同,故“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自一方面言,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为真心全体所现,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耳即鼻,鼻即舌”。但自又一方面言,每一事物,只是每一事物,耳只是耳,鼻只是鼻,“自在成立,无障无碍”,故“名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与“一多相容不同门”,同注意于各现象之各有自相;但彼就真心与现象之异说,此就各现象之异说。
吾人若注意于现象世界中诸事物,则事物显而本体隐;吾人若注意于本体,则本体显而事物隐,此“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然则本体与事物,或一或多,或纯或杂,或有力或无力,或为此或为彼,或为主或为伴。主伴者,《华严还源观》云︰“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起六观门〉,《大藏经》卷四十五)若吾人注意于师子,则师子即为主,其余一切皆为伴也。虽有如此不同,而皆互不相碍,此“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所现。真心包罗一切事物;故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亦包罗一切事物。此一事物,不但包罗一切事物,并且将每一事物中所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包罗之。彼每一事物中所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各各包罗一切事物,所谓“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宋高僧传》谓法藏“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盖每一镜中,不止有彼镜之影,且有彼镜中之影之影也。因陀罗网为一珠网,每一珠中现一切珠,又现一切珠中之一切珠,如是重重无尽,此“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说师子以喻现象,即真心之生灭门;说金体以喻本体,即真心之真如门也。真心不觉故动,而有生灭。不觉,即无明也。以上二门,但各就真心之一方面讲;若合两方面言之,则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即阿赖耶识也。说比喻以显真理,“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一念为真心全体所现,九世亦真心全体所现;故一念即为九世,九世即为一念。《华严义海百门》云︰
“融念劫者,(中略)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镕融任运门〉融念劫条,《大藏经》卷四十五)
此所谓九世同为一念。然若就一念中分别,亦不妨有九世;此“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总之,一切皆真心所现,“各无自性,由心回转”,此“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参考资料] 《佛祖统纪》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