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单
禅宗丛林用语。原意指记录文书的纸片或书札。有名单、单位、邻单、眠单、草单、差单、经单、单帐、日单、旬单、月单等种类。然其意义,颇多引申。兹略述如下︰
(1)名单︰又称为单。即书写各自名字的纸片,用来贴置于僧堂内各人之座位、床位,一般多用红色。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三〈住持章〉请丧司职事条下云(大正48‧1128a)︰“见职知客接外客,丧司合千人仆,排单揭示。”《丛林两序须知》〈西序〉知客须知条下云(卍续112‧155下)︰“在寺及新到僧众,有恳求进堂者,预先引拜方丈,给出单票,然后送入,白维那安单。”
(2)单位︰亦称“单”。原指揭贴名单之处,后转指其场所。即僧堂内各人之座位、床位。一般僧堂之床位,宽三尺,其上有三条木椽,长六尺,加上床前之单板(床前所置之板)一尺,合七尺,故称床位为“三条椽下七尺单前”。又,禅僧至僧堂,请求止住该寺,称为“挂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为“起单”。或称“抽单”;若犯戒被摈出寺,称为“迁单”;若擅自离寺(不告而别),则称“溜单”。
(3)邻单︰即一单位之左右邻。如《敕修百丈清规》卷六〈大众章〉日用轨仪条下云(大正48‧1144b)︰“入众之法,睡不在人前,起不落人后,五更钟未鸣,轻轻抬身先起,将枕子安脚下,未要拗,恐惊邻单。”又云(大正48‧1145a)︰“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
(4)眠单︰指卧具。棉被则称被单。《永平清规》卷上〈辨道法〉云(大正82‧324b)︰“闻开大静,以两手执被两角而把合,纵折而作两重,次又纵折而作四重,次向内横折而作四重,都计十六重也。以安眠单之奥头,次叠敛眠单于被下。”
(5)草单︰指安居用的戒腊簿,即戒腊牌之稿本。《敕修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夏前出草单条下云(大正48‧1150b)︰
“丛林以三月初一日,出草单,见后,方丈止挂搭,堂司依戒腊牌写僧数,令行者先呈首座,次呈住持,两序挂僧堂前,备卓子列笔砚于下,凡三日,皆斋后出,或有差错,请自改正。”
(6)差单︰又称差帐。即揭示分配职务之名单。由轮差僧簿逐次差定。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一〈祝厘章〉圣节条云(大正48‧1113c)︰“依戒具写差单,排定日分。”
(7)经单︰法会时,为告知大众读诵之经名,将经名书写于黄纸上,即称经单。
(8)单帐︰指单式之记帐。即记载所有道具调度之品目的名单。《 敕修百丈清规》卷三〈住持章〉唱衣条下云(大正48‧1129b)︰“众散,各自照价持标取衣,三日后,不取者,依价出卖,造单帐,唱衣古法。”
(9)日单︰即记录每日收支之卡片。
(10)旬单︰即每十日记录一次的出纳单。
(11)月单︰即每月之出纳记录卡。
《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副寺条云(大正48‧1132c)︰“令库子每日具收支若干,佥定飞单呈方丈,谓之日单。或十日一次结算,谓之旬单。”
◎附︰王景琳〈独家所有的章程与习惯──寺院的清规〉(摘录自《中国古代僧尼生活》)
行脚僧游方到寺暂住,称为“挂单”。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素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他寺院“挂单”。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比丘才可以离开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访他寺,寻师参道,各个寺院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
行脚僧入寺“挂单”,按照古时清规,要先到接待处与负责接待的职事僧相见,再去僧堂挂单,后谒见寺中住持。元代以后,则改为先去供行脚僧住宿的旦过寮(客房),从众多行脚僧中,推举一位熟悉寺中清规的僧人为“参头”,将大家引至客司(即接待处),与客司的职事僧──知客相见。行脚僧被引至客司,应先站立门口右侧,随着参头一声“暂到相看”的禀报,知客即将行脚僧迎进屋内,行脚僧当十分谦恭地拜见知客,知客揖首后燃起香,递上茶汤点心,询问来历。问毕,行脚僧才可起身施礼谢茶,并随知客回旦过寮。知客将行脚僧姓名籍贯等写成“单票”送交住持。
行脚僧欲正式挂单,很重要的一步是要礼拜寺中住持。礼拜之前,须先通过侍者禀报,如获依允,才可礼拜。寺中住持与行脚僧的相见,称为“大相看”,这是因为佛门讲求“清净”,没有平常数见之礼,故要待各地行脚僧来的多了,才一起相见。
待拜见之后,行脚僧可向住持提出挂单的请求。“挂单”的请求,一般应在参头率众人见过住持,住持送出众人两三步后,再由参头率众人回身,走向住持近前禀告道︰“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以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禀告之后不等住持应允,即抢先施礼一拜道︰“谢和尚挂单。”待住持真正应允,还要施礼再拜,向住持乞求“帖子”,所谓“帖子”,实际就是挂单的“单”。帖子的款式大致是这样的︰
“奉方丈慈旨,挂单一僧XXX,XX府县人氏。曾师XX为徒,受过XX戒,今X月X日至本寺。 XXX报”
只要有此帖,行脚僧就可到寺中管理部门,正式办理挂单手续,准备参加挂单归堂仪式。
寺院中挂单仪式又分为“大挂单”与“小挂单”两种。“小挂单”指仅在寺中留宿半月以内即行的。若准备留宿半月以上或更长的时间,则称为“大挂单”。
小挂单的归堂仪式,在寺院中管理部门得到住持批准的帖子之后举行。先由行脚僧将帖子送给侍者,说明“适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再由侍者根据此帖向堂司(掌管禅堂的部门)发榜,堂司得到报榜,即令寺中杂役请行脚僧至禅堂用茶。请茶时,行脚僧应携带度牒或戒牒,作为对自己身分的证明。用过茶后,参头随之把众人的度牒或戒牒一一收上递与维那,请维那辨别真伪,众人则再施一礼,然后参头送维那步出堂外。这时,随着堂司内传出击小板的三声鸣响,寮主便由客房中走出迎接新挂单的行脚僧,彼此互道寒喧。
新挂单的行脚僧与寮主问讯后,还要去东西两序问讯。其礼仪与见知客、见寮主大同小异。待把东西两序应酬完了,行脚僧应再次手拈燃香诣见方丈,这样,才算正式“挂单”了。
行脚僧在挂单时,应遵守所挂单之寺的各种清规,包括“共住规约”、“禅堂规约”等,一般至少要住上半月,才可另游他寺,过期半月不走的,还要重新进行挂单。
“大挂单归堂”,又叫“安单”,指行脚僧在寺中挂单已久,希望正式成为寺中的一员,以便在寺中长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也认为可以与之共住,这样,就要为行脚僧举行“安单”(大挂单归堂)仪式。
安单,对于行脚僧来说,意味着他从此不再作为寺院的客人暂居寺内。对于寺院来说,则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故安单仪式要比“小挂单”显得正规、古板。
安单仪式过程,与“小挂单”有不少相同之处,如亦需由侍者发榜,堂司根据报榜,请行脚僧用茶,在用茶之后,检验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单者要在参头带领下,从前门右手依次进入禅堂,走至圣僧像前,排成一列,烧香供奉,大展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来站立之处,等待维那将度牒或戒牒发还大家。发完之后,维那即向诸寮发送报榜,榜上写明姓氏、时间、籍贯、年龄及出家师父姓氏、受戒名称、地点等等,并注明自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单仪式举行之后,行脚僧就失去了行脚僧的身份,而正式成为寺中一名清众了。不过,新安单的僧人习惯上还要举行一次“谢安单”的答谢会,会前,新安单者需出榜报众︰
“新归堂兄弟来日粥罢,诣方丈谢挂单。今月日 侍司 某报。”
答谢会多在法堂举行。堂中要庄严地设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几炉瓶烛台,请出住持,屡谢屡拜,并再三谦恭地表示对自己能于寺中安单感到莫大荣幸。而住持在“谢挂单”之后,还会特地为新安单者请茶。
从仪式上说,“挂单”和“安单”似乎是一种充满客套、温馨的清规,其中的每一道程序,每一项仪式,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客客气气。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不一定全都是这样的。据说,汝州叶县广教寺院就曾有一位令人十分敬畏的住持──归省禅师,有两位行脚僧,一名浮山远,一名天衣怀,闻听归省禅师高风,前来游学,渴望入其门下挂单。时值大雪严寒,二人随同众僧一齐拜见归省,不料归省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众人泼去。此时正是滴水成冰的时节,众僧被泼上水,棉衣结冰,苦不堪言,纷纷起身而去,惟有浮山远、天衣怀岿然不动,端跪如山。尽管归省再三呵斥,令其离去,二人终是不肯,还说自己千里求师,岂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后,两人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归省,同意两人留在寺内,成为“挂单”僧人。可是,广教寺内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远趁归省不在,意欲偷偷做点油面粥充饥,不想被归省发现,按照清规,浮山远结结实实挨了三十杖。归省又令其以衣钵折价赔偿油面,而后将其逐出。浮山远被迫居于寺外廊下。归省发现后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远于是四处乞化,将房租如数奉还,但他仍不肯离寺。归省为其精神所感化,终于同意他在广教寺内安单。
这个故事主要宣扬浮山远学佛求道的坚韧不拔,说明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应当能经受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但其中也透露出,“挂单”和“安单”作为寺院的一种清规和习惯,不仅仅是一种礼仪程式,更含有佛门修行的意思在内。只有心坚如铁的僧人,才能通过“挂单”和“安单”,使自己的德行大大提高一步。
寺院中举行安单,和挂单一样,也有时间限制,主要分春期和冬期两期。寺院一般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举行夏安居,从十月十五日至来年正月十五日举行冬安居,在这两个时期内,寺院禁止僧人云游,要锁起旦过寮,不得挂单。而安单是为已经入寺的挂单僧人举行的仪式,所以不受此限。安单的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但一般求安单的僧人多于正月或七月期头归禅堂,称为“大进堂”。
一年一度的贴单
寺院每年都要吸收新戒,增加新的比丘与沙弥,而且每年都会有不少其他寺院的行脚僧前来要求挂单安单,成为寺院的常住;本寺的僧人也会出去云游求学。这些都影响了寺中僧众人数的稳定性,常常使一个寺院内僧众的数目有增有减。同时,曾经剃发受戒发誓出家的僧人们,也并不是个个都能耐得住寺院生活的寂寞,有的忍受不了寺中的清规戒律,向往世俗的享乐生活,又离寺还俗;有的想还俗,又碍于师父的面子,于是便偷偷出逃,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就记有开成五年二月十一日“黄昏,寺主弟子沙弥咏贤,偷率上座小师师俊两人同心暗出走去,院中老少无人闻知”的僧人逃跑之事。再加上寺院“肃众”──将犯戒的僧人扫地出门、自然死亡等原因,寺院中常住僧众的人数便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便于管理,寺院每年都要对寺中常住僧众的人数进行一次清点登记,并以张榜的方式将名单张贴于墙上,这就是所谓“贴单”。
贴单一般于寺院中冬安居(结冬坐禅)的第一天,也就是十月十五日进行。但贴单的准备工作,却从十月初便开始了。一到十月,进入冬季,维那便命各职事僧在准备冬安居事宜的同时,揭去旧的僧人名单,清查全寺冬安居时的常住僧人人数,并开具清单,送交住持。然后根据清单写成单票,每张单票分两行书写,职序在上,法名在下。到了十四日早上吃过早粥,寺中便挂出一块上书“贴单”的牌告。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十月十五日,随着寺院中二声大板的敲响和三声大钟的轰鸣,全寺僧众便齐集禅堂。此时,维那早已在禅堂佛座左右铺席完毕,禅堂职事僧也已按照各司事先清理填写的单票顺序,将各位僧人的行李安于席上。于是,由维那向全寺僧众宣布“贴单”仪式开始,而后,维那即带领众人去拜见住持。拜见时,维那应将全寺僧众的单票交与住持的侍者捧立,然后随住持一同进入禅堂(或者法堂)。单票将按照僧人受戒先后的秩序,放在盘内,置于禅堂法座之上。
住持率众礼佛之后落座,此时,堂内要敲起三阵引磬,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僧众当合掌静坐,恭听住持说法。尽管贴单的意义寺中不少僧人年年皆听,已听过不知多少遍了,但此刻仍要表现得如初次听到一般。住持说法之后,将起身亲自为寺中职事班首贴单,以示对这些负责僧人的器重,其余僧人皆由维那贴单。贴单的顺序,全依寺中僧人的地位高下、职事大小、受戒先后排列。凡单上有名的僧人,就等于取得了本寺籍,成为本寺常住成员,于是,可以把自己的行李搬出禅堂,放回自己所居的寝室内。
贴单的尾声,是向住持表示感谢。当晚晚课后,全寺僧众应依次到住持所居的方丈室中向住持表示谢贴单,感谢住持对自己的收留。至此,贴单宣告结束。
一年一度的贴单,虽然属于一种清规,但在寺院实际生活中已完全演变为一种习俗了。事实上,寺院中几乎从没有发生过无故不被贴单的情况,僧人也绝不会为自己被免贴而顾虑。所以,“贴单”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起着联络住持与僧众感情的作用。在贴单活动中,使僧人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本寺的一员,产生一种荣誉感、责任感。同时,寺中常住僧人多少,也可以看作是本寺兴衰情况的外在标志,显示着住持德行、修养的高下,因而住持对贴单活动总是十分热衷。
当然,贴单还有一个很实际的意义,就是只有确切清点了本寺僧众人数,才能对寺中冬安居的生活进行安排。按照清规,寺院自十月十五日起进入结冬坐禅,这时寺院要锁起旦过寮(云水堂,即客房),不再接待外来行脚僧。本寺僧众则开始精心修道,也不得再离寺云游。这样,整个一个冬安居期间(从十月十五日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寺院中吃喝住用物资的贮积,就全以贴单时的人数为依据。所以,愈是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寺,贴单就显得愈发重要,它成了住持和职事僧安排寺中各项事宜的一个根据。
[参考资料] 《禅苑清规》卷一、卷二;《入众须知》〈夏前特为新到茶〉;《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黄檗清规》卷五〈梵行章〉;《小丛林略清规》卷上;《僧堂清规》卷一;《洞上规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