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南传七论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七部论书,又称巴利七论、上座部七论,即《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其中仅《发趣论》有中译本,其他各书皆未汉译。各书内容,略如下述︰
(1)《法集论》(Dhamma-saṅgaṇi)︰又称《法聚论》《法僧伽》。乃聚集、说届磊部派经典中法数名目之书,可视为阿毗昙论书之先驱,与《分别论》同为阿毗昙论书之基础。内容初列善法、不善法和无记法以下一二二门的论本母(abhidhamma-mātikā),及有漏法、无漏法以下四十二门的经本母(suttanta-mātikā)之法数名目。次将本文分为四品︰第一〈心生起品〉,说明三界及出世间之八十九心,和与此相应之心所法之生起,亦即说明一切法由心生起。第二〈色品〉,将一切色法分为一法以至十一法,然后在前列举其论母,再逐一广加解说。第三〈总说品〉,分十五项列举诸法,且依据一二二门论本母及四十二门经本母来说明诸法。第四〈义释品〉,说明所列举的论本母之法数名目。根据觉音之注书《义秀逸》之说,本品是舍利弗为帮助一弟子了解前品(总说品)而说的,故与〈总说品〉不同。
(2)《分别论》(Vibhaṅga-ppakaraṇa)︰略称《毗崩伽》(分别)。系由多方面分别解说一切法之书,内容由十八分别品组成,即蕴、处、界、谛、根、缘相、念处、正勤、神足、觉支、道、定、无量、学处、无碍解、智、小事及法心等分别品。在前十五品之中,每品各分经分别、论分别、问难三部份加以解说。后三品则每品各分本母和广释二部份加以解说。论述要点系依教理行果之顺序,然内容以三学为基础。
(3)《界论》(Dhātu-kathā或Dhātu-kathā-ppakaraṇa)︰主要阐述蕴、处、界诸法之摄不摄及相应不相应之关系。内容共分十四品,首揭十四品之名目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二十八种论母,次入十四品本文,包括摄类五品、相应类五品及摄、相应组合类四品,共七0三条问答分别。
(4)《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此处的“人”(Puggala),非“人我”之意,而是指凡夫、圣人、因人、果人等人之意。故本书是依所断烦恼、所修德目、贤圣阶位、因人、果人等概念来分类解说人的论书。内容由论母、解说二部份组成。其中论母先列举五施设(蕴、处、界、谛、根)的名目,次举人施设所分类的一种人乃至十种人的名目。解说是本论的主要内容,共分十章,解说论母所列举的名目,如︰一种人五十种、二种人二十六种、三种人十七种、四种人二十九种、五种人十四种、六种人一种、七种人二种、八种人一种、九种人一种、十种人一种。但都仅下定义,并无详细的解说。
(5)《论事》(Kathā-vatthu)︰又称《论事说》(Kathāvatthu-ppakaraṇa)。虽列居七论中的第五部,但据说是论藏中最后期成立的论书,乃阿育王时代第三结集时,由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编辑。内容以问答体的形式,阐明锡兰大寺派所传承的分别上座部教理,而将其他部派学说视为异端,加以批评驳斥,全部由二十三品二一七论组成。
(6)《双论》(Yamaka)︰内容系以双对问答之方式阐明诸法相互之摄不摄、起灭等关系,共分十品,即根本、蕴、处、界、谛、行、随眠、心、法、根等十双论。各品又通立施设分、转分、遍知分三分说明,其中,施设分列举各品论述的法数;转分,则深入探讨各问题;遍知分,则界定各法遍知。但十品中,有三品结构特异,即第一、八品均未立转分及遍知分,而第七品则分为随增分、有随眠分、断分、遍知分、已断分、生分、界分等七分。
(7)《发趣论》(Paṭṭhāna-ppakaraṇa)︰又称《发趣大论》(Patthāna-mahā-pakaraṇa),或简称《钵叉》(Paṭṭhāna)。乃七论中最大之论书,故称大论。内容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的关系,初分论母设置分(列举二十四缘之名目)及缘分别分(释论二十四缘),次述由二十四发趣组成的本文。所谓二十四发趣,先分为顺发趣、逆发趣、顺逆发趣、逆顺发趣四大类,其后四大类再各自衍伸出三法发趣、二法发趣、二法三法发趣、三法二法发趣、三法三法发趣、二法二法发趣等六种,共二十四发趣。
以上七论,在研究部派佛教思想,尤其是分别上座部的教义时,是值得注意的。尤其,《论事》一书,站在分别上座部立场,对各部派之异执加以评破,在研究小乘思想史上,价值尤高。又,七论的注释很多,如觉音之《义秀逸》《除痴迷论》《界论注》《论事注》《大发趣论注》(收于《五论注》)等。此外,藏外佛典《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觉音造)一书,汇集七论义理之大要,且包含七论以后所展开的教理,故亦为南传佛教中之重要论著。
[参考资料] 水野弘元《南方上座部论书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