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南传大藏经


  日译之南传佛教丛书。六十五卷,七十册。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主编。昭和十年至十六年(1935~1941)刊。系从南传佛教所传巴利佛典中,移译其中之三藏及若干藏外要典而成。为研究原始及部派佛教的重要文献。
  本藏之移译,系以泰国皇室刊本及英国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刊本为根据。高楠顺次郎监修。翻译者有︰宇井伯寿、长井真琴、福岛直四郎、水野弘元等数十位日本学者。
  全藏以巴利三藏为核心,此三藏即︰
  (1)律藏︰包含经分别(比丘、比丘尼之戒律及解说)、犍度部(有关教团制度规定等)、附随(内分十九章,为戒律的目录)。
  (2)经藏︰包含相当于四阿含的《长》《中》《相应》《增支》等四部(nikaya),及《小部》等五种。
  (3)论藏︰包含《法集论》等七部论书。
  除了上述三藏之外,另外还有不少后起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对圣典的注释、教理纲要书、历史书、史料等,统称为“藏外”典籍。兹将各卷内容表列如次︰
  ┌───┬────────────────────────┐
  │ 卷 │书                      名│
  ├───┼────────────────────────┤
  │ 1 │律藏(一)经分别(一)             │
  ├───┼────────────────────────┤
  │ 2 │律藏(二)经分别(二)             │
  ├───┼────────────────────────┤
  │ 3 │律藏(三)大品                 │
  ├───┼────────────────────────┤
  │ 4 │律藏(四)小品                 │
  ├───┼────────────────────────┤
  │ 5 │律藏(五)随附                 │
  ├───┼────────────────────────┤
  │ 6 │长部经典(一)梵网经、沙门果经、阿摩昼经等十四经│
  ├───┼────────────────────────┤
  │ 7 │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大缘经、大善王经等九经│
  ├───┼────────────────────────┤
  │ 8 │长部经典(三)起世因本经、波梨经、清净经等十一经│
  ├───┼────────────────────────┤
  │ 9 │中部经典(一)圣求经、根本法门经、法嗣经等四十经│
  ├───┼────────────────────────┤
  │10 │中部经典(二)长爪经、有学经、无戏论经等三十六经│
  ├───┼────────────────────────┤
  │11上│中部经典(三)鸯掘魔经、善生优陀夷大经等三十四经│
  ├───┼────────────────────────┤
  │11下│中部经典(四)贤愚经、不断经、六净经等四十二经 │
  ├───┼────────────────────────┤
  │12 │相应部经典(一)有偈篇             │
  ├───┼────────────────────────┤
  │13 │相应部经典(二)因缘篇             │
  ├───┼────────────────────────┤
  │14 │相应部经典(三)犍度篇             │
  ├───┼────────────────────────┤
  │15 │相应部经典(四)六处篇(第一~七)       │
  ├───┼────────────────────────┤
  │16上│相应部经典(五)六处篇(第八以下)       │
  ├───┼────────────────────────┤
  │16下│相应部经典(六)大篇              │
  ├───┼────────────────────────┤
  │17 │增支部经典(一)一~三集            │
  ├───┼────────────────────────┤
  │18 │增支部经典(二)四集              │
  ├───┼────────────────────────┤
  │19 │增支部经典(三)五集              │
  ├───┼────────────────────────┤
  │20 │增支部经典(四)六~七集            │
  ├───┼────────────────────────┤
  │21 │增支部经典(五)八集              │
  ├───┼────────────────────────┤
  │22上│增支部经典(六)九集              │
  ├───┼────────────────────────┤
  │22下│增支部经典(七)十集              │
  ├───┼────────────────────────┤
  │23 │小部经典(一)法句经、小诵经、自说经、如是语经 │
  ├───┼────────────────────────┤
  │24 │小部经典(二)经集、天宫事经          │
  ├───┼────────────────────────┤
  │25 │小部经典(三)长老[尼]偈经、饿鬼事经     │
  ├───┼────────────────────────┤
  │26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一)           │
  ├───┼────────────────────────┤
  │27 │小部经典(五)譬喻经(二)           │
  ├───┼────────────────────────┤
  │28 │小部经典(六)本生经(一)因缘物语一~五0   │
  ├───┼────────────────────────┤
  │29 │小部经典(七)本生经(二)五十一~一五0    │
  ├───┼────────────────────────┤
  │30 │小部经典(八)本生经(三)一五一~二五0    │
  ├───┼────────────────────────┤
  │31 │小部经典(九)本生经(四)二五一~三五0    │
  ├───┼────────────────────────┤
  │32 │小部经典(十)本生经(五)三五一~四一六    │
  ├───┼────────────────────────┤
  │33 │小部经典(十一)本生经(六)四一七~四六三   │
  ├───┼────────────────────────┤
  │34 │小部经典(十二)本生经(七)四六四~四九六   │
  ├───┼────────────────────────┤
  │35 │小部经典(十三)本生经(八)四九七~五二0   │
  ├───┼────────────────────────┤
  │36 │小部经典(十四)本生经(九)五二一~五三二   │
  ├───┼────────────────────────┤
  │37 │小部经典(十五)本生经(十)五三三~五三九   │
  ├───┼────────────────────────┤
  │38 │小部经典(十六)本生经(十一)五四0~五四五  │
  ├───┼────────────────────────┤
  │39 │小部经典(十七)本生经(十一)五四六~五四七  │
  ├───┼────────────────────────┤
  │40 │小部经典(十八)无碍解脱道(一)        │
  ├───┼────────────────────────┤
  │41 │小部经典(十九)无碍解脱道(二)        │
  ├───┼────────────────────────┤
  │42 │小部经典(二十)大义释(一)          │
  ├───┼────────────────────────┤
  │43 │小部经典(二十一)大义释(二)         │
  ├───┼────────────────────────┤
  │44 │小部经典(二十二)小义释            │
  ├───┼────────────────────────┤
  │45 │法集论(心生起品……)             │
  ├───┼────────────────────────┤
  │46 │分别论(一)(蕴分别品……)          │
  ├───┼────────────────────────┤
  │47 │分别论(二)界足、人施设论           │
  ├───┼────────────────────────┤
  │48上│双论(一)根双论                │
  ├───┼────────────────────────┤
  │48下│双论(二)随眠双论               │
  ├───┼────────────────────────┤
  │49 │双论(三)心双论                │
  ├───┼────────────────────────┤
  │50 │发趣论(一)顺三法发趣第一           │
  ├───┼────────────────────────┤
  │51 │发趣论(二)顺三法发趣第二~八         │
  ├───┼────────────────────────┤
  │52 │发趣论(三)顺三法发趣第九~二十二       │
  ├───┼────────────────────────┤
  │53 │发趣论(四)顺二法发趣第一~五十四       │
  ├───┼────────────────────────┤
  │54 │发趣论(五)顺二法发趣第五十五~一百      │
  ├───┼────────────────────────┤
  │55 │发趣论(六)顺二法三法发趣           │
  ├───┼────────────────────────┤
  │56 │发趣论(七)顺三法三法发趣           │
  ├───┼────────────────────────┤
  │57 │论事(一)第一~五品              │
  ├───┼────────────────────────┤
  │58 │论事(二)第六~二十三品            │
  ├───┼────────────────────────┤
  │59上│弥兰王问经(一)                │
  ├───┼────────────────────────┤
  │59下│弥兰王问经(二)                │
  ├───┼────────────────────────┤
  │60 │岛王统史                    │
  │   │大王统史(第一~三十七章)           │
  ├───┼────────────────────────┤
  │61 │小王统史(第三十七~一0一章)         │
  ├───┼────────────────────────┤
  │62 │清净道论(一)第一~七品            │
  ├───┼────────────────────────┤
  │63 │清净道论(二)第八~十三品           │
  ├───┼────────────────────────┤
  │64 │清净道论(三)第十四~二十三品         │
  ├───┼────────────────────────┤
  │65 │Ⅰ一切善见律注序(第一~五)          │
  │   │Ⅱ论阿毗达磨义论(摄心分别……)        │
  │   │Ⅲ阿育王刻文(摩崖法敕……)          │
  └───┴────────────────────────┘
  ◎附︰蓝吉富〈南传大藏经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就全体南传大藏经而言,此一南传佛教文献的北传,至少有三层意义。其一,在学术研究方面,为北传佛教国家的研究者,提供甚多为北传所无的原始及小乘佛教之珍贵资料。其二,在宗教信仰方面,南北传大藏经的汇集,象征着佛陀法身舍利,在分裂二千余年以来的首度圆满复合。其三,在文化方面,这正表示着南北方佛教文化交流的起步。利用此一伟大的佛教丛书,不唯可以与北传藏经比勘研究原始佛法及部派佛教的真貌,而且更可以促成我们对东南亚诸国文化、历史、宗教、哲学的深入了解。
  这就是南传大藏经译成北传(如日本等)文字一事之值得特别赞叹的地方,此下,笔者愿意就这三点加以比较详细的说明。
  在研究原始及部派佛教时,北传国家的主要资料当然是中文藏经里的阿含部、本缘部、律部及毗昙部诸书。这些书之具有某种程度的义理及史料价值,自是不容置疑。而且,在经律方面,由于北传各书来自不同的部派,因此也具有“比较思想”上的功能,不至于像单纯一部派之含有垄断性的毛病。然而,据现代一般学者的看法,南传三藏虽然仅属于南方的分别上座部,但是由于其编集成书的年代最古,而且是一部完整的三藏,因此在研究价值上,比北传之辗转译成的中文文献,在某些方面是要更重要的。譬如很多南北传都有的经典,如《长阿含》里的〈梵动经〉、〈涅槃经〉、〈沙门果经〉及〈法句经〉等书,南传圣典的叙述常有比北传完整、可信,或易于了解的优点。
  其实,在研究意义上,南传大藏的基本价值是很容易把握的。这部与北传圣典分流千余年的原始佛教丛书,如果能取来与汉译文献会合比勘研究,当然要比单恃北传的中文藏经要有效果,当然更容易凸显佛法的根本义趣。兹举一例,对这点略加说明。
  《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曾载一事云︰“是时周那,寻设饭食,供佛及僧。别煮旃檀树耳,世所奇珍,独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旃檀树)耳与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辄与。”
  这段记载是写佛陀临涅槃前那段日子,接受信徒周那供养的故事。使读者觉得纳闷的是,周那供奉佛陀以“世所奇珍”的旃檀树耳,而佛陀却告诉周那,不要将那种珍贵东西给其他比丘。这是为了什么?这么珍贵的食物,佛陀为什么不肯与诸比丘共同食用?关于这问题,我们在北传的《阿含经》里无法找到答案。因为在经文中,除了上述记载之外,另外并没有任何说明。
  然而,在南传《长部》第十六经的〈大般涅槃经〉里,对于这问题则有很清楚的解释,读者在阅读该段经文后,不但不会对佛陀的行径起怀疑,而且会对佛陀的慈悲大加感动。该经第四章十八节云︰“佛告穷达(周那)说︰‘穷达,凡是你所备办的旃檀树耳尽奉献于我,其他食物如甜粥等则分给比丘僧众。’”第十九节又载︰“尔时薄伽梵告穷达说︰‘穷达,所有剩余的旃檀树耳应埋藏一小孔里。穷达,我不见地上任何人,……除如来外,若服用该食物能有适宜的消化。’”(此处所引,根据巴宙译,《南传大般涅槃经》)
  读了南传本这段经文,我们立刻会恍然大悟。原来佛陀是为了怕其他人吃了会身体不适,才作这种吩咐的。如果我们只读北传的《长阿含经》,恐怕只有在心里永远存疑,而无法得到该问题的圆满答案。
  像上述这种例子,为数极多,不胜枚举。即使仅仅拿《长阿含》〈游行经〉来和南传本的《大般涅槃经》相比较,也可以找到很多单靠北传本所无法获得的答案。关于这一点,请参阅恒清法师的〈南北传涅槃经之比较〉,刊在《觉世》书版第四期。
  此外,南传有而北传无的经论,其重要性更是不难想见。譬如,在汉译藏经里有《四阿含》,而南传本则有“五阿含”(“五部”、“五尼柯耶”)。除了与汉译相对应的《长部》(《长阿含》)、《中部》(《中阿含》)、《增支部》(《增一阿含》)、《相应部》(《杂阿含》)之外,另外还有《小部》(Khuddaka-nikāya),为北传本所无。《小部》在南传“五尼柯耶”之中,所占篇幅最多,日译本共含二十二册。其中所载,除了少数如本生经的因缘故事等为北传所同载之外,大部份都是北传本所无的。单单小部之中,即有数量这么多的经文为北传藏经所未收,南传藏经的重要性当然是明显易知的。
  还有,《小部》之中的《经集》(Sutta-nipāta),被学界公认为原始佛教圣典中最古老的作品。《长老偈》(Theragāthā)、《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在佛教文学及佛教思想、伦理教说上也获得极高的评价。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本生经》。这些都是北传藏经中所缺少,而具有独特的学术、宗教价值的。
  除了经、律之外,南传大藏经中的论书及“藏外”典籍,也不可忽视。在论书方面,南传的基本论典──七论是北传古代佛典所无的。这七论是《法集论》《分别论》《人施设论》《论事》《界说论》《双论》《发趣论》。在研究部派佛教思想,尤其是分别上座部的教义时,这七论当然必须注意。其中《论事》一书,站在分别上座部立场对各部派之异执加以评破,在研究小乘思想史上,价值尤高。
  在藏外典籍方面,《南传大藏经》所收,有很多书的学术价值也有不逊于上述三藏典籍的。譬如觉音的《清净道论》,是南传七论及其后教理的集大成,为南方巴利佛教论书中最被尊仰的著作。《摄阿毗达磨义论》,为巴利佛教教理纲要书中最被重视的作品。《弥兰王问经》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该书虽然是北传《那先比丘经》的同本异译,但篇幅为《那先比丘经》的数倍。其中之大部份内容都为北传本所缺。此外,《岛史》《大史》《小史》《阿育王刻文》等,在研究古印度、锡兰的文化、历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研究印度佛教史,如果不会利用《岛史》《大史》及《阿育王刻文》等资料,恐怕很难有够水准的成绩。
  [参考资料] 《南传大藏经解题》(《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4});水野弘元《南传上座部论书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