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南藏


  (一)明‧初刻南藏︰中国明初在京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刻成的官版大藏经,通称为《南藏》。《南藏》实际刻过两次,初刻于洪武年间,再刻于永乐年间。初刻完成不久就遭火灾毁灭,印本流传既少,文献记载又不分明,因而后人都只将永乐刻本认为《南藏》,而不知道有刻本两次的事。真正的洪武初刻,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崇庆的上古寺重新发现。
  《初刻南藏》开雕的年代很早,洪武五年(1372)四方名僧集合于蒋山点校藏经,就已做刻版准备(参照《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刻事进行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藏大体完成,又续将各宗乘的要籍编入(见居顶〈续传灯录序〉)。最后有禅籍数种,都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由净戒重校,所以刻事的结束大概即在洪武末年(1398)。经版收藏于京城南关天禧寺。永乐元年(1403),开放流通(见《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次年,寺僧对禅宗语录等缺版进行了修补(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七尾跋)。但到永乐六年(1408)僧人本性纵火烧了全寺,经版就随着毁灭无存(参照《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上古寺的印本,是永乐十四年(1416)蜀献王赠送的,(全部略有残缺,并有少数复本),现在收藏于四川人民图书馆。
  《初刻南藏》全部六七八函,约七千余卷。其基本部分五九一函(千字文编号从“天”到“烦”),纯系《碛砂版藏经》的翻刻,大体区分为《开元录》入藏经、入藏著述、宋代新译、补遗等。所收典籍约一千五百余种,六千三百余卷。但从五百函以下,也稍有补充。如兵字函九补《救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一卷,轻字函八补藏文《药师功德经》一卷,曲字函补《番大悲神咒》一卷,法字函八、九补义忠《百法论疏》二卷等。这些书都是在北方流行,而为《碛砂藏》所未及收入的。
  此外,《初刻南藏》的补充部分共八十七函(编号从“刑”到“鱼”),所收著述八十余种,七百三十余卷,大致如下︰
  刑、起、翦三函︰《四十华严》,四十卷。
  颇、牧二函︰《净土十疑论》等十七种,二十三卷(这些和《再刻南藏》起、翦二函所收者相同)。
  用、军二函︰《六祖坛经》《万善同归集》《明觉语录》等,约二十卷。
  最、精二函︰《圆悟语录》,二十卷。
  宣、威二函︰《宗门统要续集》,二十卷。
  沙、漠、驰三函︰《大慧语录》,三十卷。“誉”到“九”四函︰《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州”到“碣”二十六函︰天台三大部等三十六种,二六六卷(这些和《再刻南藏》从“实”到“刑”各函所收者相同)。“石”到“熟”三十函︰《华严清凉疏》等十六种,一一二卷(这些和《再刻南藏》从“烦”到“禹”各函所收者相同)。
  贡、新、劝三函︰《颂古联珠集》,四十卷。“赏”到“孟”四函︰《佛祖统纪》,五十四卷。
  轲、敦二函︰《翻译名义集》,二十卷。
  素、史、鱼三函︰《嘉泰普灯录》,三十三卷。
  在这些书里,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南方流行的本子。
  《初刻南藏》翻刻《碛砂藏》的部分即用《碛砂藏》的版式,每版五页,每页六行,每行十七字,其补充部分也大都沿用此式。《碛砂藏》各经常刻有写经人名字,翻刻本刊落未尽,即时存原样。惟有《般若》等大部经的品题,《碛砂藏》比较简单,《南藏》翻刻则多数加上经名作某经某品,这便成为辨别两版印本的一种标准。
  但是,从大体上说,《初刻南藏》还是保存著《碛砂藏》的原来面目的。现存的《碛砂藏》印本不算完全,有了明《初刻南藏》的参校,很多缺略或差错的地方都可得到增订。像《碛砂藏》从“武”到“遵”的二十八函《秘密》等经,原来目录散失了,现存印本函号不齐,究竟缺些什么书,这本是个难以猜测的问题,但一对勘《初刻南藏》,也就基本解决了。至于从校勘方面看,《初刻南藏》是对《碛砂藏》原本点勘过的,并还在《般若》等大部经里更多用一些精校的妙严寺刻本,所以它的优点要比《碛砂藏》为多。另外,《初刻南藏》收入禅宗语录一类的书较多,启发了后来的刻藏向这一方面大大的发展,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二)明‧再刻南藏︰明《再刻南藏》是永乐时所刻官版藏经。明代《南藏》初刻版毁于永乐六年(1408),次年明成祖就准备重刻,召集名僧善启等校勘底本(参照《大明高僧传》卷三)。此版开雕的确实年代,未见记载。但雕版地点所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是永乐十年(1412)就天禧寺旧址上动工重建的,而永乐十五年(1417)文琇作〈增集续传灯录凡例〉已有报恩寺重刊大藏的说法,大概刻藏就在其前数年之间。刻到永乐十七年(1419)即已全部完成(参照《金陵梵刹志》卷二)。
  《再刻南藏》全部函数有过几次变动。最初计划刻版似乎只有六二八函(到塞字号为止,未收大藏目录),但刻完时即追加七函,成为六三五函(到碣字号为止,其末尾四函《佛祖统纪》还是管藏经僧募缘刊入的)。万历年间补刻三函(石、钜、野三字号),最后又经调整定为六三六函(到石字号为止),六三三一卷。它受了元代《至元法宝录》的启发,在全部编次方面作了一大改革。其前各版藏经都以《开元录》为据,先分大小乘,再各别细分经律论,并将宋代陆续入藏各书、译典和著述交互夹杂地附在后面,显得凌乱无序。《再刻南藏》改变了这一编法,先分经律论,再各分大小乘,而将宋元续入各书分别附在三藏之末,这就清楚得多了,不过它紧接着大小乘经就是西土撰集,其中又附带有唐译秘密经轨,还不能说完全合理。
  《再刻南藏》的全部内容,可分析如次︰
  (1)大乘五大部经,一三四函(千字文编号“天”至“驹”)。
  (2)五大部外重单译经,七十函(“食”至“贤”)。
  (3)小乘经,四十六函(“克”至“当”)。
  (4)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三十七函(“竭”至“安”)。
  (5)西土圣贤撰集,十九函(“定”至“伏”)。
  (6)大小乘律及续入诸律,五十五函(“登”至“交”)。
  (7)大小乘论,一二四函(“友”至“漆”)。
  (8)续入藏诸论,五函,(“书”至“罗”)。
  (9)此方撰述,一四六函(“将”至“石”)。
  此藏全体编次对《初刻南藏》说来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只有一些内容相当的各函,所收各书次第还大体相同。〈此方撰述〉部门则据初刻本一再增减。像初刻中的藏文《药师经》《百法论疏》《嘉泰普灯录》都删去了,另外增加《密咒圆因往生集》《护法论》《大明三藏圣教目录》,后来续增《圆觉经略疏之钞》《维摩经注》《翻译名义集》(见寂晓《大明释教汇门标目录》),最后又将此三种归入续藏,而另增《圆觉略疏注》《心经集注》。因此这一部门的函数也屡经变动,末后才定为一四六函。
  《再刻南藏》的版式依照其前各版作梵筴本,每版三十行,折成五页,每页六行,每行十七字。字体仍用欧书,但没有初刻本那样工整。初刻残留的《碛砂藏》题记,大都给 除了,只留少数有关校勘的说明(像《传法正宗记》首卷题记说明用开元寺本重刊等)。
  再刻版完工后即藏于报恩寺,供应各地的请印。这比后来藏版宫中的北藏印刷便利得多了,因而现在各处保存它的印本也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北藏续刻著述四十一函(千字文编号从“钜”至“史”),南方无版,后经南京礼部郎中葛寅亮代为计划,利用印藏的板头钱,陆续补刻(改用宋体字),在万历三十四年时已刻成十四函,全部何时刻齐,还不明了。
  这部藏经刻版是在《初刻南藏》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成为后来各种刻藏的依据,而和它关系最密切的,要算《明刻北藏》。(吕澄)
  [参考资料] 《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蔡念生《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小野玄妙着‧杨白衣译《佛教经典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