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卫元嵩
北周武帝时代的排佛论者,也是北周武帝排佛运动的推动者之一。生卒年不详。原为河东人,由于远祖从宧而迁蜀(四川省)。梁末曾在成都野安寺出家,后还俗,在北周平定蜀地之后入长安。天和二年(567)上书武帝,主张废佛寺以利民益国,因而造成建德三年(574)武帝的废佛。氏尝受封为爵蜀郡公。据说他也以预言家的身份而闻名。著书有《元包》十卷、《齐三教论》七卷等。
◎附︰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四章(摘录)
卫元嵩者,益州成都人。初出家为亡名法师弟子。明阴阳历数,从其师之意,谓“佯狂乃可以得声名”,乃佯狂漫走,触物摛咏。后以蜀土狭小,不足展怀。乃易俗服入关,交游权贵。上书请废佛法。并自还俗。着〈佛道二论〉,立主客,论大小。武帝尊礼而不敢臣之。封爵蜀郡公。嵩与道士张宾相结,煽惑武帝,遂致毁法。
嵩于天和二年(567)请省寺减僧,其言略谓“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佛以大慈为本,安乐含生。故嵩请造延平大寺,“容贮四海万姓,不偏立曲见迦蓝,偏安二乘五部。”夫延平寺者,“无间道俗,罔择冤亲。以城隍为寺塔。即周主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为圣众。推令德作三纲。尊耆老为上座。选仁智充职事。求勇略作法师。行十善以伏未宁。示无贪以断偷劫。是则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飞沈安其巢穴。水陆任其长生。”嵩旨在扩充佛之慈心,惠及黎庶。不偏于僧徒,不立曲见迦蓝。所上书中有十五条,俱本此意。其言特并重治道,请上追古代圣王。深合武帝之心。故其言得见用。(编按︰上文之“延平大寺”或“延平寺”,《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广弘明集》卷七皆作“平延大寺”或“平延寺”)。
按《广弘明集》〈滞惑解〉云,时有谶记,忌于黑衣,谓沙门当次袭运为天子。武帝信之,遂行废荡。所谓黑衣之谶,始于北齐。据《北齐书》〈上党王涣传〉云︰“初术士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行,不欲见沙门,为黑衣故也。是时文宣幸晋阳,以所忌问左右曰︰‘何物最黑?’对曰︰‘莫过漆。’帝以涣第七当之。乃征涣至地牢下,岁余见杀。”在北周此说,或亦甚流行。按《广弘明集》云︰“张宾定霸,元嵩赋诗,重道疑佛,将行废立。”按元嵩触物摛咏,其所咏诗,当即谶记。而张宾亦盛言代谢之事。二人毁法,或尝援用黑衣当兴之谶。虽道宣《广弘明集》与《僧传》所记以及史书,颇相抵捂,其事不无可疑。但卫张二人均善术数,同以谶纬荧惑人君,以致大得信任,则亦毁法之议,所以实行之助因也。
[参考资料] 《周书》卷四十七〈褚该传〉;《广弘明集》卷七;余嘉锡〈北周废佛主谋者卫元嵩〉(《辅仁学志》二卷二期);《中国佛教史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冢本善隆《北周の废佛に就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