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卫塞节(梵Vaiśākha,巴Vesākha)


  南传佛教国家每年在阳历五月间的重要节日,系纪念世尊之诞生、成道、入灭等三大事的佛教节庆。又译“吠舍佉节”、“维莎节”。梵语Vaiśākha为印度历第二个月的月名,相当于阳历四月至五月之间。
  南传佛教各国的佛教徒,自古相传世尊之诞生、成道、入灭日期皆在卫塞月之月圆日,故将每年阳历五月之月圆日订为“卫塞节”。
  此一风习来自印度。西元五世纪初叶,法显访问中印度摩揭陀国时,该国于此月八日将佛像置于装饰严丽的车辆上游行街市,以庆祝佛陀之诞生等三大事。依《大史》所载,西元前二世纪时,斯里兰卡多达噶玛尼阿巴雅王于每年举行卫塞节,其后诸王均依循其例。西元九世纪时的协那二世更在举行卫塞节时布施衣食以赈济贫民。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三次大会上,曾规定此日为“世界佛陀日”。
  通常,斯里兰卡在卫塞节的一周内,全国上下皆盛大举行庆祝活动。娱乐业停止营业,人民至寺院持八斋戒,家家户户大扫除,在门口及街道上装饰佛旗、佛像、灯笼,并在重要街角上,设置绘有佛陀本生故事的灯塔。此外,又有大象的游行队伍,并为参拜者或贫民设置布施场所,以布施饮食,并举办佛教展览会、音乐会等,而各传播媒体亦皆以专辑报导其事。此外,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亦皆有大同小异的庆祝活动。
  ◎附︰净因〈南传佛诞节──维莎节〉(摘录自《法音》杂志1991年三月号)
  维莎节(Vesaka)是僧伽罗语,意为五月月圆日,俗称“灯节”,是一个极不平凡而又神圣的日子。它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联系在一起,即︰诞生、成道、涅槃。尽管大乘佛教国家的佛教徒对此尚有争议,不过南传佛教国家的佛教徒对此深信不疑。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规定这天为“世界佛陀日”。因此,这天在世界佛教徒中亦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神圣的日子里,所有南传佛教国家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纪念的不单纯是佛陀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一个伟大真理的发现,这就是人人都渴望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涅槃!
  在斯里兰卡,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佛教同印度教相混的现象。僧伽罗人在尊崇佛陀的同时,也广泛地崇拜印度教的各种神祇。为了修来世,人们崇拜佛陀,为了眼前消灾得福,人们则去礼拜印度神祇。其它许多节日(如新年等)都与印度教、土生土长的神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佛教与各种神教混杂在一起加以纪念、庆祝。唯独五月月圆日的维莎节,才看不到佛教与印度教、神教相混同的地方。在人们的心目中,五月月圆日已成为单纯纪念佛陀的节日。
  值得一提的是,五月月圆日不一定就是公历五月十五日,也不一定就是我国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而是根据当地月亮之圆缺(即兰卡阴历)而定。例如今年(1991)五月月圆日就是公历五月二十八日。(中略)
  节日来临之际,人们里外忙碌,庭前屋后,洒扫洗刷,饰以佛旗彩灯。心灵手巧的姑娘们扎起一个个精制的灯笼;胸怀开阔的小伙子更是不惜耗资耗力,做起各种大型玩具,饰以佛经故事画。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富豪阔老们争先恐后地在交通要道,或城市中最抢眼的地方建造起一座座牌坊。政府也为之不遗余力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泛宣扬,明文规定︰节日期间,全国屠宰业、肉店、酒店一律停业七天,违者严重处罚。全国各机关一律休假两天,以便信徒到寺中持戒忏悔……总之浓郁的节日气氛弥漫了全国每一个角落,也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每年节日前夕,政府都要召开一千人僧伽大会,去年尤为隆重。五月八日上午,一千五百名僧人聚会科伦坡,居士更是数以万计,由总理亲自主持,举行法会,祈祷国泰民安!
  五月八日黄昏,四路僧尼,八方香客,你推我挤,蜂拥而至,来到寺中。诸刹灯火辉煌,宗教仪式通宵达旦。
  东方明星现时,正是佛陀当年廓然开悟之际,寺中一切达到高潮!各寺钟声齐鸣,彼此相闻,连成一片,响彻云霄。在钟声的感召之下,寺庙附近的信徒,合家出动,扶老携幼,穿着洁白的礼服,成群结队,来到寺中大白塔旁,菩提树下,奉上沁人心脾的鲜花,点起一盏盏小油灯。一盏盏小小的油灯,沿着佛塔和菩提树环绕数匝,形成一条条火龙。五体投地的人们啊,时而诵经声四起,抑扬顿挫,此起彼伏,把你引向一座神圣的宫殿;时而沉思冥想,望着那些一动不动的身体,心里就会想,他们的灵魂曾经离开了他们一会,升华到美好的彼岸世界里去了……万籁俱寂的大自然,配着芬芬的花香,凉爽的晓风,淙淙的清流,还有百灵鸟对灯而鸣,月光灯光,互相映衬。一切显得更加恬静,柔和可爱,静谧的大自然啊,使得每一颗烦杂的心灵受到净化……。
  晓风拂面,阳光照耀着菩提树顶。获得一夜休息的世界苏醒了。人们也获得了新生。
  白天,信徒们均在寺内渡过,诵经、打坐或拜佛,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法堂中听僧人说法。
  入夜,人们纷纷涌上街头,从黄昏到黎明,看牌坊,观彩灯,玩游戏,把维莎节推向另一个高潮,而最能代表节日特征的就是观看牌坊。据历史记载,这种传统,如同我国的元宵节观灯火一样,早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习惯,源远而流长。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旅行家法显法师游学印度、兰卡之时,就曾亲眼见过庆祝维莎节的盛况。他对当时维莎节的庆祝活动有如下描述︰
  每年第二个月八日,信徒们都要进行游行,庆祝佛陀的诞生。他们在事先造好的四轮木车上,用竹子搭起五层小楼,四面扎成四个佛龛,中央供养佛陀像,左右菩萨侍立,周围诸天环侍。人们载歌载舞,前呼后拥(中略)每一组车队由二十辆车组成,每一辆车的造型、结构、内容各不相同。
  法显法师所说游行队伍在第二个月举行,根据印度古老的日历,这个月正好是五月份。因此法显法师所描述的场面,实际上就是维莎节,只不过他没有提到维莎节这个名称罢了。
  法显法师所见到的庆祝佛陀诞生的活动,与比他早七个世纪的阿育王所见到的大致相同,只不过略为改变成适应当时的风俗习惯罢了。
  阿育王石柱第四敕令是这样记载阿育王所见到的维莎节实况的︰
  一队队游行队伍簇拥着一个个备有各种天神像的小车,车上人物画像栩栩如生,场面颇为壮观,令人消魂夺魄。
  这种语调同法显法师所说的基本相同。
  我们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猜测阿育王之子摩哂陀(Mahinda),到兰卡传教,也把印度庆祝佛陀节日的习俗介绍到兰卡。
  据兰卡历史记载,第一次提到有关维莎节的是在《大史》(Mahāvamsa)一书中。根据这本书记载,崇敬佛陀的兰卡皇帝杜多迦摩尼(Dufugamunu;西元前101~77),在他统治期间,先后发动并举行了二十四次维莎节的庆祝活动。他使维莎节复活,并得以延续下来。他举办庆祝维莎节庆典比以往的规模更大。
  在他之后,据《大史》记载,至少有七位皇帝一年一度举办维莎节的庆祝活动,并使之规范化,形成一种制度,继而变成一种传统习惯,传承后代,直至今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舍那(Sena)皇帝第二世(323~333),他把庆祝维莎节和布施穷人衣食联系在一起。从此之后,每逢这个节日,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布施赈济活动。
  今天,维莎节在佛陀涅槃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推动之下,已成为兰卡特大的庆祝活动,甚至比庆祝兰卡新年还要隆重。(中略)
  沿途,家家户户灯笼高悬,佛旗飘扬,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无数的大彩棚。这些彩棚都是节日前夕临时搭成的,有的是娱乐的地方,有的是布施的地方,他们为行人免费提供饮料、小吃甚至晚餐。信徒们坚信,在这特殊的一天行布施,功德最大。在这几天,人们有吃有喝,有玩处有睡处,不花一文钱。(中略)
  我们首先驱车来到市政厅门前,迎面二十多米高的牌坊便映入我的眼帘。遗憾的是天下雨,彩灯未开,但围观者亦数以万计。(中略)不一会儿,灯火通明,整个牌坊金碧辉煌。牌坊正中央的佛像目光微微下视,给人以亲切的关注,佛像头顶的法轮,金光四射。围绕着佛像,有二十四组油画,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佛陀故事。随着彩灯徐徐变换着颜色,移动着方位,画中人物顿时生机勃勃。人们静静地听着优美动听的“广播剧”解说词,悄悄地移动着视线,如同观看电影。这个牌坊的故事题目是︰手指花环。内容大致为︰
  佛陀时,憍萨罗国有位青年名叫无害(Ahimsaka),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又谦虚好学,老师十分钟爱他。这不免引起同窗们的嫉妒,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常在老师面前讲他的坏话。起初老师亦不以为意,但时间一长,也许三人成虎之故吧,老师也讨厌起他来。按当时习俗,毕业时,每个学生都必须送一件老师称心如意的礼品。他的老师想惩罚他,趁机向他要了一件特别的礼品──用一千个手指编成的花环。忠厚的无害无可奈何,来到大森林中,残酷地砍下九百九十九个人的手指。许多人活活疼死,活着的人纷纷到憍萨罗国王那儿告状。皇帝龙颜大怒,下令逮捕无害,立即斩首示众。他母亲深为儿子性命担忧,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可发狂的儿子竟向母亲扑过来,此时此刻,佛陀出现,深情地说︰“母子之情,情深似海,你倒不如砍下我的手指,权充此数。”无害直奔向佛陀,可无论他怎样追赶,佛陀总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始终无法接近佛陀。暴怒之下,他向佛陀狂叫“站住!不许动!”佛陀慈祥地说︰“我本来就没有动!”其含义极深。佛陀深知他本性纯真,只因一念之差误入歧途。最后佛陀为之说法,他放下屠刀,皈依佛门。佛陀给他取法名︰手指花环。他唱颂十分优美动听的歌曲,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接着,我们在科伦坡观看了几十个类似的牌坊。每个牌坊的造型、内容各不相同,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效果极佳。(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