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印度


  佛教的发源地。为位于亚洲大陆中央南方的大半岛名。又称身毒、申毒、天竺、天笃、乾笃、贤豆、身豆、天豆、度、印土、印第亚、印持伽罗、印特伽、印特罗、因陀罗婆他那、阿离耶提舍、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榜葛剌等。
  关于印度的名称由来、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分述如下︰
  [名称由来] 有关印度的名称,诸说纷纭,《史记》〈大宛列传〉卷六十三载为“身毒”,《后汉书》〈西域传〉卷七十八载为“天竺”。魏晋以来的佛典多用“天竺”之名,唐代以后则改称“印度”。其起源有数说︰
  (1)《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中)、《希麟音义》卷二、卷三谓“印度”之称起源于月。
  (2)或谓由信度河(Sindhu)而得名。Sin-dhu原为“川”义,太古时代,雅利安民族移居此流域,遂定为河名。后因波斯人、希腊人讹传,而称印度(Indu)。
  (3)《续高僧传》卷二〈阇那崛多传〉、《玄应音义》卷二、卷十八、卷二十四等认为系源于因陀罗(Indra)。
  [地理位置] 印度半岛状如三角,介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间。北有喜马拉雅山与西藏为界,西北有苏里曼(Suleiman)、基尔达(Kirthar)等山与亚洲大陆毗连。地形北广南狭。中有呈东西走向的文底耶(Vindhya)山脉相隔,北为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所汇聚而成的印度平原。虽西有沙漠,但土壤可谓肥沃。其中,恒河流域是全印度最热的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则是世界雨量最多之处。南与西高止(W. Ghats)山、东高止(E.Ghats)山形成德干高原。此高原标高二千至三千呎,有哥达维利(Godavari)、基斯特那(Kistna)等河流经其境。半岛东南有锡兰岛。中古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五天、五竺或五印。
  [历史文化] 西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兴起。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与棉织业蓬勃发展。并已有具水利灌溉、公共浴室、排水系统、计划街道等现代设计观念的城市。发掘自西元1921至1922年的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与哈拉巴(Harappa)二古都即是此期的代表。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原住民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非洲黑人与蒙古人的混合种),逐渐建立社会组织。而形成︰婆罗门(Brahmans,祭司)、刹帝利(Kshat-riyas,王侯、武士)、吠舍(Vaisyas,农人、商人)、首陀罗(Sudra,奴隶)四种姓,以及不属四种姓的贱民,而成为奴隶制国家。由于雅利安人信奉自然,认为自然是神圣的而且有多种生灵,因此崇拜多神的婆罗门教乃渐盛行。其圣典《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奥义书》等亦相继完成。
  西元前六世纪左右,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大雄创耆那教,以革新婆罗门教的腐败。此时印度分裂成十六大国,其中以斳锈劂P摩揭陀二国最为有名。尔后,中印度塞苏那格(śaiśunāga)王朝阿阇世王统治摩揭陀国,控制恒河谷地,雄霸中央,佛教受其保护,乃广行于全印度。继之而起者为难陀(Nanda)王朝。在此王朝期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占有印度河上游。难陀族青年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王遂趁此动乱,平定北印度,并以摩揭陀国华氏城(Pāṭali-putra)为都,建立孔雀王朝(Maurya)。从此希腊、印度间之交通大开,文化融合,而产生所谓“希腊印度式艺术”。至其孙阿育王即位,崇信佛教,致力护法,更派遣传教师往各国弘法,因而形成佛教的盛世。其后续有熏伽(Sunga)王朝、康瓦(Kanva)王朝、萨哈(Sāh)王朝先后兴起。
  西元三百年左右,笈多(Gupta)王朝成立。此时文学、艺术、科学、建筑等均十分发达。其时,融合婆罗门教及民间信仰的印度教再度凌驾佛教,是为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在笈多王朝末期,小邦林立,其中之一邦建立戒日王朝。西元606年,戒日王即位,统一北印度,推行佛教保护政策。唐僧玄奘西游印度时,即为此王在位之时。
  南印度于西元前220年左右,有案达罗(Andhrabhṛtya)王朝崛起。至西元三百余年,国势仍盛。此时婆罗门教势力逐渐恢复,与佛教形成对峙局面,且二教有互相汲取教义的倾向。另一方面,于西元前一百余年入侵西北印度的月氏族,开启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勃兴的契机。而佛教亦产生大乘思想,提倡高深的教理。其后印度教渐趋兴盛,佛教则逐渐式微。
  从西元1001年回教王马穆德(Mahmud)侵入印度。至1526年蒙兀儿(Mogul)帝国建立,乃形成印度史上的回教时代。在此期间印度教与佛教的寺院、圣地及僧尼,均遭严重破坏和虐杀,导致二教的灭亡。十七世纪,印度又成为英、荷、法、丹麦等国海外殖民的争逐地。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逐渐取得控制权。1858年,为英国政府直接管辖。此时印度民族主义已蓬勃蔓延。二次大战后,因甘地所倡“不合作运动”蔚成风潮,乃于1947年八月独立。同年分裂为印度共和国与巴基斯坦回教国。1972年一月,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附一︰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总叙〉第一节(摘录)
  印度之国土,乃印度人文发展之舞台也。印度国土之形状,通例虽视为三角形,实际则为不正四角形。盖其大体之轮廓,西北方以斯利曼连峰,邻于阿富汗斯坦及俾路芝斯坦,东北方以雪山系接于西藏,西南可望阿剌伯海,东南可望孟加拉湾。以此境线相围而成全土,故四方皆以山海围之,与他国全然隔绝。此种状态,在理解印度文明上,实为要点。(中略)多伊森氏(Paul Deussen)由文明史上之见地,曾用一种有趣味之方法,将此不正四角形之国土,分别研究︰先由注入阿剌伯海之印度河河口为起点,向注入孟加拉湾之恒河河口,画一直线,则此线为不正四角形之对角线,而分为南北两三角形。即北方为痕都斯坦(Hindustan)平原地方,南方为由德干(Dekhan)高原至科末林岬之半岛地方。
  再在上方三角形中,以兴都克什山(Hindukush)为顶点,向其底边画一垂线,此垂线遂贯通马尔斯他拿(Marusthala)沙漠;此沙漠之西方,为五河地方(Pañjāb ,般遮布),东方为恒河平原地方,遂作成东西两三角形;于是全印度之形,遂分为三个三角形。
  第一、为以西方印度河为中心之五河地方,第二、为东南恒河平原地方,第三、为频阇耶山(Vindhya)以南之半岛地方,此乃印度文明发达之三大中心地。印度文明,初兴起于五河地方,东渐而移入恒河地方达于全盛,终乃由半岛地方移殖于锡兰(Ceylon)岛。
  今试就此三地方略述文明曳z的特色。第一三角形地方,其边疆虽亦有不毛之地,但印度河为最终之决口,众流注之,故其地富于水利,土地肥沃,颇有适于农牧者。加之气候温和,不似寒带热带之猛烈,此即雅利安民族所以由印度西北之狭路,侵入此地,定五河为永住地,藉天然之恩宠而勇以开拓其文明者也。
  此地既名五河,则河川之多可知。河川中之主要者为印度河(Indus)。印度河发源于西藏,沿印度西境而走,两岸汲引几多河流,注入阿剌伯海,印度国名实由此河而来。盖初次移住之民,感叹水势之雄大,泛称之为“信度”(Sindhu,水或海之意),此后遂为此流域之惯称,终乃为全印度之名称。其所以读为“印度”者,因Sindhu在古代波斯语中,读如Hindhu,后更与希腊语化合而转为Indu(印度)者也。
  中国之“身毒”、“贤豆”、“印度”等译音,盖转译各方之音者。玄奘《西域记》谓Indu即月之意,义净《南海寄归传》已指摘其为附会的俗说。印度人自身,实未尝用此语为全印度之名,而以“马拿他”(Bharata)或“阎浮提”(Jam bu-dvipa)之名表其全土。由此察之,“印度”之名,殆古代波斯人呼对岸地方之总名,其后希腊人袭用之,遂一般化者欤?
  注入印度河之各支流中,有由阿富汗斯坦方面来者,其中主要者,为迦布尔河。有由本土方面来者,其数颇多,其中最著名者,即所谓五河也。“般遮布”之名亦由此而来,“般遮布”乃古代波斯语,为五(Panj)河(āb)之意,梵语通常称为Pañca-nada(五河)。此河与古代文明,关系非常之深;《梨俱吠陀》,固不待言,希腊语中亦传此名,今试由北向南次第数之,以与今名对照如左︰
  ┌───────────┬──────────┬───────┐
  │梨俱吠陀名      │希腊名       │今名     │
  ├───────────┼──────────┼───────┤
  │1.Vitasta       │Hydaspes(Bidaspes) │Jhelum(Bihat) │
  ├───────────┼──────────┼───────┤
  │2.Asikni(Candrabhaga) │Accsines      │Chenab    │
  ├───────────┼──────────┼───────┤
  │3.Parusni(Iravati)  │Hydrastes      │Ravi     │
  ├───────────┼──────────┼───────┤
  │4.Vipasa       │Hyphasis      │Beas     │
  ├───────────┼──────────┼───────┤
  │5.Sutudri(Satadru)  │Zadadres      │Sutlej    │
  └───────────┴──────────┴───────┘
  此外又有七河之名,其解说亦颇多,盖五河之外,加阿富汗河(Kabūl)、印度河自身者。或谓云五云七,不必为定数之意,只可解作多数之意云。要之此地方之河川,关系于古代民族之生活,非常之大,与美索不达米亚之于巴比伦文明,尼罗河之于埃及文明,关系相同。此乃吾等所不可忽者也。
  第二三角形地方,即东南地方;其种种方面,有与前述之地方异趣者。由气候言之,南下则渐入热带地,炎热渐烈。由地势言之,除东北边境之雪山外,地概开阔,沃野千里,然虽适于农作,而水旱时至,风景概简单而无味。(中略)
  此地方河川之最重要者,为兢伽河(Gaṅ-ga)即恒河也,其在文明史上的价值,殆胜于印度河。盖恒河发源于雪山,注入孟加拉湾,途中集无数支流,两岸开发广大平原也。假令印度无恒河,恐婆罗门文明佛教文明皆无从发生。恒河支流之中最大者为阎牟那河(Yamu-na),其水量甚大,殆可谓为恒河之本流。此河上流与萨特雷治河(Sutlej)间之地域,即所谓拘罗地方(Kurukṣetra),实婆罗门文明之根源地也。婆罗门所谓中国(Madhyadeśa)者即此地,故又称为婆罗门国(Brahmā-varta),或雅利安国(Aryāvarta)。恒河中流域有所谓摩迦陀地方,即佛教时代所谓中国(Madhyadeśa)之中心也。
  第三三角形,即半岛地方,概多山岳,大部分为高原,只两海岸地方有平地,因而在人文开发方面,概不适宜。但其间亦有适于构成有特色之文化者,不可忽视;盖介在山岳间诸民族,因交通不便,遂自行开发独自之文咒也。且此地已入热带,隐遁山间者,采天然之果实,衣食无忧,为最适于静思之地。故此地方开化虽迟,但其间实产生有特色之一般文化与伟大思想,此实印度文明史上之事实所明示者。
  今欲叙述立此舞台上产出文明之民族,先在种种形迹上观之,似当太古时代,曾有数种民族,数次侵入印度;即如达罗维荼(Dravi-ḍa)人种、科罗利耶(Kalaria)人种,亦其一例也。此等人原皆劣等人种,但亦自有一种文明;其后受雅利安文化之影响,遂产出高尚而有特色之文化,故南印地方之文明,实可谓彼等所开创者。然无论如何立论,开发印度大文明者,实为雅利安人种。若稍极端以言之,印度文明,至少亦可谓当其初期全由雅利安(Arya)种族一手所开拓者。兹稍就其人种述之,雅利安人种何自来乎?据近时学者所想像,盖在某时期,此人种原在中央亚细亚一地方,作团体生活;其后乘世界人种移动之风潮,乃分向东西移动。当西元前三四千年以前向欧亚之一团,更进而入欧洲,为大部分欧洲人祖先。其东向者为波斯人(伊兰人种)、印度人(雅利安人种);其向东方之一团,复进向东南,越兴都克什山西方之险,渡迦布尔河谷即开伯尔山隘(Khyberpass)之后,恐曾在阿富汗之哈拿富瓦底河(Harahvati)与五河之维他斯他河间,曾先停足;然此恐与宗教上之意见相违,故又想其曾分为二,一方再返于西,又南转而在伊兰(Iran)高原,开拓所谓波斯文明,成为伊兰人种。一方益进向东南,以五河地方全部为舞台而开拓文明,成为印度雅利安人种。
  如是则印度雅利安人种,在入般遮布地方以前,其历程中,当已经过印度、欧罗巴共住时代(略称为印欧时代),印度、伊兰共住时代(略称为印伊时代)二时期矣。
  ◎附二︰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总叙〉第二节(摘录)
  印度文明之发达,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殖民于五河地方时代;第二期为移住恒河地方时代;第三期为开拓南隅时代,又为全印度时代。以下即顺此次序,述其概况。(中略)
  第三期 此时期,雅利安人种不独占恒河一带地域,更推广至僻陬之地,虽高原滨海地方,殆亦有其人之足迹矣。此即雅利安民族文明,涉于印度全体之时期,其年代则自西元前五、六世纪始,以至于今。《罗摩耶那诗篇》(Rāmāyaṇa)中所传历史的事实,曾确示南进之初期状态;大意谓阿尤第耶(Ayadhya;Oude)皇子罗摩,因事谪居于频阇耶山地方之仙窟,而被楞迦岛(Laṅkā;Ceylon)之巨人拿瓦那(Rāvaṇa)夺其妃西他(Sitā),乃与南滨山地之蛮民同盟,侵入楞迦岛,恢复名誉。此虽只一篇诗话(kāvya),实明示中国地方之皇子,初放浪于频阇耶山地方,继与南滨蛮族同盟,遂渡海而侵入锡兰岛者。则雅利安人种开拓南方之次序及其方法,已大略可知。韦柏(Weber)氏谓西他乃田畴之人格化者,即暗示雅利安人种之耕作法传入锡兰故事而诗化者云。要之雅利安民族,以种种之努力,将其文明移植于锡兰岛,始开印度全体文明史之幕。当此时期之初,赖佛教兴起之光明,始令黑暗之印度历史稍为明了,故在严正意义上言之,自此时期,印度始入历史时代。
  此时期之全体,约二千五百年,其文明发达之状况,究不可以简单概括之语述之,今特就其初期,述其特色。
  先由政治方面言之,此时代之王者权力,非常增长,一切文明施设,悉出于王者之方针。据《奥义书》观之,自前期之终,已见此倾向,但在精神界方面,尚不及婆罗门之权力。迨此时期,因王族支配权之扩大,其意志顿能左右一代风潮,在教学之点上,亦常占婆罗门以上之地位。由此言之,前期之文明可称婆罗门文明,此时期之文明,可称刹帝利文明。故起伏于此时期之王朝系统,在理解文明发达上,亦颇重要,今试略述其大概。据佛教记录,当佛陀时(西元前五、六世纪)印度以摩迦陀之醯须那伽王朝(śiśunāga)为中心,分十六大族及无数小族,互相攻伐,各国皆欲握其霸权。彼转轮王(Cakravartin)之理想,亦由此种形势而起者,即王者每以武力与正义统一四海为最大理想也。此种理想,竟以亚历山大王侵入印度(西元前327)为动机,至西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Aśoka,西元前259~222)而实现。阿育王为摩迦陀之孔雀王朝(Maurya)高祖旃多崛多(Candragupta)之孙,旃多崛多于历山王死后夺取希腊所领之五河地方,攻略四方,南自羯陵迦(Kaliṅga)锡兰岛,北至阿富汗斯坦俾路芝斯坦皆入其版图,而握所谓全阎浮提(Sakalajambudvīpa)统治权。阿育王又为有名之佛教信者,笃信三宝,布慈悲宽容之德政,所派佛教传道师,殆遍于全印度。兼备武力与正义二者以号令四海,完全为转轮圣王式。故此时代,在文明史上,在政治史上,皆为印度空前绝后之盛时。然此种盛时,自王之晚年而渐衰;及王死后,大印度又复分裂,所在有小国对立。就中最有力者,南方有自安特拿(Andhra)族崛起之安特拿王朝,自西元前一世纪顷,奋其势力,征服摩迦陀,张其势力于南方,直至西元后五世纪顷,仍保持其势力。北方则自西元前一世纪顷,希腊人美兰特诺斯(Menandros)即佛教所谓弥邻陀王(Milin-da)者,脱却当时希腊殖民地政厅大夏(Bac-tria)之支配自称五河皇帝而振武威于四方。其次为有名之大月氏族迦腻色迦王(Kaniṣka),都犍陀罗(Gandhara)势力风靡中央亚细亚及印度内地。王之年代,学者间虽颇有异论,大略认为西元后二世纪,当无大差。弥邻陀、迦腻色迦,在印度皆所谓外国人,及入印度,皆奉佛教;迦腻色迦王尤足与阿育王匹敌,兴隆佛教,不遗余力。其后称雄于此方者,有由波斯地方侵入之萨王朝(Shah)都于古嘉乐德,屡与印度内地诸王交战,继续至西元五世纪顷。又纯粹之雅利安人种,称霸于中天竺者,有笈布多(Gupta)王朝(西元300~450)之超日王(Vikramāditya,西元400)、戒日王(śilāditya Harśa vardhana,西元620~645)等,皆奖励文学技艺,保护佛教婆罗门教,大助精神文明之进步者也。法显三藏往印度时,即笈布多王朝。玄奘入印度时为戒日王时。其后二三世纪,缺有力之王统,至第十世纪,拉吉普特族(Rājiputta)得势,管领中北印度地方,一时极其盛大。此时期,为奉回教之蒙古人将侵入印度之时代,故拉吉普特族互相联合,排斥佛教而采用婆罗门教,以图信仰之一致而抵抗回教徒之侵入。然自十世纪至十一世纪,阿富汗王马默德(Mahmud)攻略印度至十七次,于是伊斯兰(回教)教徒之势力,次第盛大。至十六世纪,亚格伯大帝出,建设莫卧儿帝国(Mogul empire)。于是拉吉普特诸王国及全印度,殆全归其管领。但此大帝又不能久持其势力。至十五世纪以降,欧洲人遂殖民于此,葡萄牙人、荷兰人、法人、英人等陆续而来,持其本国之力,次第发展。至十八世纪之初,大帝国遂瓦解,于是大部分归英人之手。
  此期间文明之大势,先由教学之点观之,一般学问,皆离教权之束缚而得自由考究。从前对于诸问题杂乱处理者,至此已次第有分科之组织,是为此时期之初之特色。前期虽亦有若干分科学问,如《奥义书》(优婆尼沙昙)亦有自由考察者,但总未脱婆罗门主义之束缚,其处理法亦未脱混沌之域。及至此时期,对于宗教、哲学、科学,皆视为自身独立之问题而论究之矣。盖前期之婆罗门教,已不能满足人心;传承束缚比较为少之刹帝利种,已得势力;学问范围既广且深,已知不研究专门不能究其蕴奥;诸种原因,互相凑集故成此事态也。而宗教哲学上亦发生主义信仰相异之无数流派,其中由王族出身之佛陀,开创佛教,历千数百年以来,不独为印度思想界之光明,并进而开全世界光明之端,是乃此时期最堪注目之现象。由此意义言之,在哲学宗教史上,此时期对于前二期之无学派时代,可总称为学派时代,或佛教时代。又此时期之科学进步颇大 ,自昔存在之天文学,受希腊之影响益臻精致;医学亦非常发达,而创成诸种医典(Ayur-veda);音乐亦盛行研究,至编有所谓《乾闼婆吠陀》(Gandharvaveda);军学亦次第精巧,著有军典(Dhanur veda);数学研究亦甚精密,而成数经(śulva sūtra)。此外工学、辩论学等,亦早于西元前分科发达矣。然而印度热带国也,生活上不感多大困难;故由生活上之必要而发达之形而下之学问,至其后仍无进步,诚为遗憾。
  文学史上亦有当注意者,由此时代之初,盛行使用文字。华文体,即梵文(Saṁskṛt)之文体亦经制定。使用文字一事,在前期似已有之,但未有确证;及至此期,至迟已可于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Aśoka)之刻文,明见其形迹。阿育王刻文,殆以布告全印度各领土之意义而建设者,则当时一般人士,可以了解此文,亦可知矣。但其字体,则非必一样,每随地方而稍异。盖印度所行之字体有二类,有左行者,有右行者;左行曰驴唇字(Kharoṣṭhi),右行曰梵字(Brāhmī),其初皆为闪族输入之文字,及年代既久而变化者。言语当初在五河地方时代,同种族间似亦略同,其后则随时与地而大有变化,至此时期,到处有相异之方言,动辄不能相通,此名自然语(Prākṛ-ta),即俗语也。在此情形之下,俗语以外,自有别定一种标准语之必要,此即制定“华文体”之动机也。于是远据《吠陀》之语法,近据《梵书》《奥义书》之语法以整理之,而定一种文体(严密言之则为语法)。自西元前五世纪之《耶斯卡》(Yāska)始,至前四世纪之《巴尼尼》(Pāṇini)而完成,相对于俗语,称为华文,即完成语(Saṁskṛta)也。此为全印度公认之文体,此种文体之制定,为文学史上非常显著之事件,通例印度文学史家,以此定文学史之大区别,称前二期为吠陀文学时代,称第三期以后为华文时代。
  文体既定,文字亦盛行使用,故此时期,撰成几多重大著述,亦自然之势也。婆罗门主义之圣典固不待言,佛教亦以梵语撰诸经论;其制作之年时虽各别,而其数则至多。纯文学方面亦大发达,而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耶那》等大叙事诗为其先驱,或为古传文学(Purāṇa),或为种种戏曲,而盛行于印度文学界。其尤著者,为印度文学界先觉马鸣菩萨(Aśvaghoṣa)之雄篇,命世词宗伽利陀娑(Kālidāsa)之名剧,虽至千岁以下,尚令世人叹羡不置焉。
  此时期随佛教而勃兴者,为印度美术思想,此在文明史上亦大堪注意者也。印度原为思想之国,以文字显示圣教,尚为婆罗门之所忌;况建殿堂而崇拜神像,更为从前所未曾有。及至佛教兴起,崇拜佛陀遗物之风起,处处建卒堵婆,于是采用波斯式美术、希腊式美术,遂有佛之本生现生佛像、菩萨像、天像等雕刻。吾人于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所建纪念佛之大石柱雕刻可见有波斯式之影响。于犍陀罗式之美术,可认有希腊式之风气。由是或为笈布多王朝之美术,或为波罗王朝之美术,皆以佛教为中心而大发达,渐成为印度特有之法式。中国日本之佛教美术,亦受其影响者也。
  建筑方面,在前时期,除住家城郭之外,别无寺社等圣殿之设备;至此时期,佛教之卒堵婆及僧庵制乃大发达,次第成为堂皇之大建筑。如山第之塔,佛陀迦耶之大塔,巍然耸于云间,阿姜他及卡利(Karli)之大石窟寺院等,有可惊之结构皆是。此种佛教的艺术,始于阿育王时代,至西元六、七世纪而完成。佛教艺术之影响,未几并及于印度教,虽至佛教衰颓之后,尚盛生诸种宗教的艺术品,以长久维持印度美术之命脉焉。不幸回教侵入,是等艺术品,多遭毒手而消失。但亦有足以补偿者,即到处有回教式之大建筑代之也。
  再观此时期之社会制度︰前期成立之四姓制度,于佛教提倡平等主义以后,理想上虽已缓和,事实上亦尚有势力;在种种方面,皆成为社会的惯例。且因抵制佛教之故,较之前期,反主张严格确守婆罗门主义圣典,犯之者以大罪论。据西元前第四世纪留居摩迦陀之希腊人美加斯忒尼斯(Megastṅenes)之报告,当时社会阶级,有学者、文官、武官、警官、农民、牧畜者、工术者七种;其后区分更多,如理发、洗濯业、汲水业、厨师等,亦为父子世袭之职业,在社会上自成为一种阶级。此种风习,今日依然存在,各自恪守其职业而不能着手于他业。至十世纪以后,回教基督教等侵入,对于宗教的信仰,在某种意义上亦成社会的区分。回教信徒(Mohamedan)、基督教信徒、印度教信徒(Hindū)间,殆有不可犯之界限。印度人所以在政治上不能一致团结者,实因阶级的制度过于繁杂,以宗教的信仰,作社会的区分使然也。试观以平等主义之佛教为国教之阿育王时代,及迦腻色迦王时代,印度国势最臻隆盛,即其反证。
  [参考资料] 《慧琳音义》卷十;《翻译名义集》卷七;《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村元《イント思想史》;《Early History of India》;《A ClassicalDictionary of Hindu Mythology》;D. L. Ramteke《Revival of Buddhism in Modern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