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印度佛教


  指起源及发展于印度的佛教。为乔答摩‧悉达多(即佛陀)大约在西元前六世纪(一说西元前五世纪)所创,迄今已流传二千余年。其范围几乎遍及全亚洲,且与基督教、回教合称世界三大宗教。
  有关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西元前六~五世纪,即佛陀创立佛教至佛灭百年左右) 西元前六世纪,佛陀诞生于迦毗罗卫城(现属尼泊尔)近郊的蓝毗尼园。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成道后的佛陀,彻悟宇宙间一切现象,悉由种种因与缘的和合所现起,非能独立自存,常住不变。须相互依持,互生作用始得存在。因而提出“缘起论”,并自此一思想衍生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学说。又谓人生由于无明(avidyā),不了解缘起的实相,以致引起诸多痛苦。然痛苦是可以克服的。由是乃建立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理论。且以八正道为实践方法。企图以“戒定慧”三学所发展出来的修持方式,克服生命中之本质性的苦恼,以达到究竟解脱的目标。
  佛陀自成道之时起,以迄八十岁入灭为止,四十五年间到处教化。其教法最初由弟子以口诵或记忆的方式传承。尔后始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其中之《经集》《如是语经》与《无问自说经》是经中之最古者。由于佛陀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故信徒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加入教团。而教团中之每一成员,皆须严格遵守戒律。在信徒中,出家者称为比丘(男)、比丘尼(女),在家者则称为优婆塞(男)、优婆夷(女)。
  [部派佛教时期] 又称阿毗达磨佛教时期。此期佛教各部派的重点在于教义的深化,而非对一般大众的布教。在佛灭后百年左右,佛教内部因对戒律及教义的看法迥异,因而分裂成保守的上座部及革新的大众部二派(此为根本分裂)。然关于分裂之原因,南、北传佛教所说不同。南传佛教谓系跋耆族比丘倡十事新说(即角盐净、二指净、他聚落净、住处净、随意净、久住净、生和合净、饮阇楼伽酒净、无缘坐具净、金银净)所造成;北传佛教谓因大天倡五事新说(即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所导致。其后二派续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分裂。
  上座部是以正统派自居的部派,作风较为保守。在形式上采沆格的出家主义,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阿罗汉果,其境界与佛之果位相等。其所述教义极为繁复,颇有烦琐神学的色彩。佛灭三百年后,此派分为雪山部(根本上座部)及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之下又分犊子、化地、饮光、经量四部。犊子部再分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四部;化地部则再分出法藏部,总计十一部。其中,说一切有部特别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我空法有。于诸派中成为正统的传承。现今我国所流传的小乘典籍,多属此部的著作。
  相对于上座部的保守性格,大众部是比较自由、开放的。该部以为佛陀的境界是不可企及的,佛身是“无漏”的,而且如来的色身、威力、寿量皆无边际(《异部宗轮论》)。此外,又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与说一切有部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不同。在心性论方面,大众部主张一心相续说及心性本净说。认为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所有的烦恼仅为客尘而已。其教义理论颇富进步的自由主义色彩,对于日后大乘佛教的兴起,影响甚钜。尔后,此派又陆续分出一说、说出世、鸡胤、多闻、说假、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八部。
  [大乘佛教时期] 佛教思想在部派佛教时代,由于过分重视义理的解释与组织,失去原始佛教的活泼精神,以致颇有与广大群众脱节的趋势。在此情势下,基于自由立场,打破形式主义的束缚,以恢复佛陀真精神为目标的大乘佛教运动,遂在南印度蓬勃发展。
  依据日本学者平川彰的看法,大乘佛教的成立,肇始于释尊逝世后的佛塔建设者与管理者。这些建设、管理佛塔的在家佛教徒,逐渐形成一种宣扬六波罗蜜及大乘戒律的团体,这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萨僧团。
  大约在西元前一世纪,到西元后一世纪之间,大乘经典开始出现。在陆续出现的大乘经之中,较重要的有;般若系经典、《法华经》《维摩经》《宝积经》、华严系经典、净土系经典等。所阐述的重要思想有︰空、中道、实相、菩萨道、三乘分别、一心本净等。其后,更依据此等理论逐渐分成中观、瑜伽行二大派︰
  (1)中观派︰约西元二世纪形成,始祖为龙树。此派系依据龙树所撰的《中论》,宣扬般若空观。主张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道。认为现象世界均为因缘所生,并无自性,故谓一切皆空。到四、五世纪时,由于佛护与清辩对中观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乃使此派又分裂为二。佛护的系统称为“归谬论证派”(Pra-saṇgika);清辩的系统称为“自立论证派”(Svātantrika)。
  (2)瑜伽行派︰兴起于四、五世纪间,以弥勒菩萨为开祖,无著及世亲为此派理论体系之确立者。此派以《瑜伽师地论》为理论基础,建立唯识说。主张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认为一切存在皆由心识所变现。故识与心灵为有,其余万法为空。尔后,世亲法统出德慧、安慧、护法、亲胜、火辨、陈那等人。其中,陈那为印度论理学的集大成者。又此派的重要理论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书。
  [密教时期] 如前所述,清新活泼的印度大乘佛教亦在进入中期时,急于寻求第二次理论性的整合。终于分成无著、世亲等人的瑜伽行唯识派,及依据《中论》之般若空观的中观派。此二派且曾发生长期的法义论战。其后,统一这两大系统,标榜金刚界(唯识系)、胎藏界(中观系)不二一体的密教应运而生。密教的独立在七世纪左右,随著《大日经》《金刚顶经》二大圣典的出现,而进入最盛时期。此种教义之主要特色为主张即身成佛,并对大日如来及其他佛、菩萨、护法神的信仰,较前代佛教徒更为热烈,且加以仪轨化。并提倡三密相应等异乎从前的修持法。
  密教曾受到印度土著信仰的强烈影响,并且随着印度教思潮的抬头,而为印度教所吸收。到1199年,持续庇护佛教的波罗王朝灭亡。1203年,印度末期佛教的主要寺院超戒(又译超岩)寺被伊斯兰教徒摧毁。自此,印度佛教乃告衰亡。自十三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期,印度佛教可谓进入空白时期。一直到1891年,达摩波罗的摩诃菩提协会(又译大菩提会)及安贝卡(又译安培克)的新佛教运动都企图刺激印度佛教的复苏,但是迄今为止,与十三世纪以前的盛况相比较,仍然相距太远。
  ◎附一︰佐佐木教悟(等)着‧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年表〉
  ┌───┬────────────┬──────────────┐
  │ 年代 │一  般  历  史   │佛  教  历  史     │
  ├───┼────────────┼──────────────┤
  │西元前│印度河文明(西元前3000~│              │
  │   │2000年)        │              │
  │ 3000│(有下限至西元前1000年的│              │
  │   │遗迹)         │              │
  │ 2000│亚利安人入侵旁遮普地区梨│              │
  │ 1500│俱吠陀         │              │
  │ 1000│吠陀梵书        │              │
  │  800│上古奥义书       │              │
  │  500│六师外道        │              │
  │   │大雄(西元前 478死)  │乔达摩.佛陀入灭      │
  │   │            │( 1)西元前 458──分别说部│
  │   │            │   的说法        │
  │   │            │( 2)西元前 383──说一切有│
  │   │            │   部的说法       │
  │   │            │( 3)西元前 544~ 543──南│
  │   │            │   方佛教诸国的说法   │
  │   │            │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
  │   │            │佛陀入灭之年        │
  │   │            │吠舍离结集(第二次结集)  │
  │   │            │( 1)佛灭后 100年──分别说│
  │   │            │   部、法藏部、化地部、雪│
  │   │            │   山部的说法      │
  │   │            │( 2)佛灭后 110年──说一切│
  │   │            │   有部的说法      │
  │   │            │根本分裂          │
  │   │            │( 1)佛灭后 100年以内黑阿育│
  │   │            │   王治世时期──分别说部│
  │   │            │   的说法        │
  │   │            │( 2)佛灭后 116年阿育王治世│
  │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   时期──有部的说法(元│
  │   │那》出现        │   版、明版取 160年之说)│
  │   │            │( 3)佛灭后 137年摩诃帕德摩│
  │   │            │   .难陀治世时期    │
  │   │亚历上大王入侵印度(西元│( 4)佛灭后 160年孔雀王朝阿│
  │   │前 327年)       │   育王治世时期──上座的│
  │   │            │   说法         │
  │   │旃陀罗笈多即位(西元前 3│( 5)佛灭后 200年以前──大│
  │   │17年)         │   众部的说法      │
  │  300│            │              │
  │   │阿育王即位(西元前 268)│阿育王即位         │
  │   │征服羯陵伽(西元前 261)│( 1)佛灭后 100年──迦腻色│
  │   │            │   迦王的传承      │
  │   │            │( 2)佛灭后 116年──有部的│
  │   │            │   说法        │
  │   │            │( 3)佛灭后 160年──有部的│
  │   │            │   说法        │
  │   │            │( 4)佛灭后 218年──分别说│
  │   │            │   部的说法       │
  │   │提婆南毗耶.帝沙王(斯里│派遣传道使         │
  │   │兰卡之王,西元前 247~ 2│( 1)摩呬陀长老开教楞迦岛(│
  │   │07)          │   今斯里兰卡)     │
  │   │            │( 2)苏拉.邬他那开教金地国│
  │   │            │   (今属缅甸)     │
  │   │            │华氏城结集(第三结集)──佛│
  │   │            │灭后 236年阿育王治世时期──│
  │   │            │分别说部的说法       │
  │  200│            │              │
  │   │孔雀王朝灭亡,巽伽王朝兴│              │
  │   │起(西元前 180)    │              │
  │   │梅猛特劳斯王即位(西元前│迦多衍尼子(西元前 150)  │
  │   │ 163)         │              │
  │   │卡拉毗拉王(西元前 120)│巴路特、山崎大塔及其雕刻  │
  │  100│            │西印度开始建造佛教石窟寺院 │
  │   │塞种入侵印度(西元前90~│《般若经》原形成立     │
  │   │80)          │              │
  │   │毗克罗摩纪元(西元前58)│斯里兰卡开始书写三藏    │
  │西 元│案远罗王朝最盛期(90~ 1│犍陀罗和马土腊雕刻兴起   │
  │   │20)          │马鸣( 100~ 160)     │
  │   │迦腻色迦王( 128~ 153)│《大毗婆沙论》问世     │
  │   │            │阿摩罗缚提大塔及其雕刻开始建│
  │   │            │造             │
  │   │            │龙树( 150~ 250)     │
  │   │            │提婆( 170~ 270)     │
  │  200│            │              │
  │   │            │《解深密经》问世      │
  │   │            │弥勒( 270~ 350)     │
  │  300│            │              │
  │   │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一世即│无著( 310~ 390)     │
  │   │位( 320)       │              │
  │   │沙摩陀罗笈多王( 335~ 3│              │
  │   │75)          │              │
  │   │旃陀罗笈多二世( 375~ 4│世亲            │
  │   │15)          │( 1)古世亲( 320~ 400,称│
  │   │            │   友《俱舍论释疏》中出此│
  │   │            │   名,罗什译世亲选述《百│
  │   │            │   论》《发菩提心论》等│
  │   │            │   承延此名)      │
  │   │            │( 2)新世亲( 400~ 480,年│
  │   │            │   代比定据《婆薮槃豆法师│
  │   │            │   传》)        │
  │  400│            │法显印度之行( 405~ 410) │
  │   │            │那烂陀寺建立        │
  │   │            │陈那( 420~ 500)     │
  │   │            │觉音( 420~? )     │
  │   │            │法护( 470~ 540)     │
  │   │            │安慧( 470~ 550)     │
  │   │哑厌哑达入侵印度( 480)│              │
  │  500│笈多王朝衰落      │清辩( 490~ 570)     │
  │   │            │戒贤( 529~ 645)     │
  │   │            │护法( 530~ 561)     │
  │  600│西藏历史时期      │              │
  │   │松赞干布王统一西藏( 629│月称( 600~ 650)     │
  │   │)           │佛教传入西藏        │
  │   │            │玄奘印度之行( 630~ 644) │
  │   │            │法称( 650)        │
  │   │苏门达腊兴起室利佛逝王国│《大日经》《金刚顶经》问世│
  │   │            │义净印度之行( 672~ 685) │
  │   │            │寂护( 680~ 740)     │
  │   │            │金刚乘开祖因陀罗菩提( 687~│
  │   │            │ 717)           │
  │  700│商羯罗王( 700~ 750) │              │
  │   │波罗王朝建立( 750)  │              │
  │   │            │莲华生( 760c.)      │
  │   │            │婆罗浮屠建造( 750~ 850) │
  │   │            │西藏桑耶寺建立( 766)   │
  │   │            │西藏朗达马王( 836~ 841)灭│
  │   │            │法             │
  │ 1000│            │阿底峡( 980~1052)    │
  │   │蒲甘王朝(缅甸)创立(10│时轮乘兴起(1017~)    │
  │   │44)          │佛教传入缅甸        │
  │   │            │吴哥寺建立(1113)     │
  │ 1200│伊斯兰教徒统治北印度(12│              │
  │   │05)          │超岩寺烧毁(1203)     │
  │   │斯葛泰依王朝(泰国)创立│佛教文化从斯里兰卡向泰国传播│
  │   │(1238)        │              │
  │   │帖木儿入侵印度(1398) │宗喀巴(1357~1419)    │
  │ 1400│锡克教开祖纳纳克(1469~│达赖喇嘛一世(1450)    │
  │   │1538)         │拉芒国王达摩赛地(1472~1492│
  │   │瓦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建立伽里耶尼戒坛     │
  │   │西海岸(1498)     │              │
  │   │莫卧儿朝沙.贾汉(1627~│              │
  │   │1658)         │              │
  │   │罗摩克利希那传道会建立(│达磨波罗(1864~1933)   │
  │   │1897)         │毗木拉奥.拉木奇.安垃克(18│
  │ 1900│            │91~1956)         │
  │   │巴基斯坦共和国从印度联邦│佛陀逝世二千五百周年纪念(19│
  │   │分离独立(1956)    │56)            │
  └───┴────────────┴──────────────┘
  ◎附二︰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摘录)
  “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而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怀念,是通过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离释尊的时代越远,想像的成分也越多,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实。
  佛弟子对佛的怀念,起初是︰释尊遗体──舍利的建塔供养,释尊遗迹的巡行,表示对释尊的信敬与思慕。释尊过去生中──菩萨的大行,也从“本生”、“譬喻”、“因缘”中流传出来。佛及过去生中菩萨行的伟大,是因佛弟子的怀念释尊而引发的,成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了的释尊,不是神教想像的“神”那样的存在;但一般信众,对于佛入涅槃而再见不到了,不免引起内心的怅惘。态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众系说︰佛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佛寿是无量的;现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这多少满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
  释尊开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修学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解脱──涅槃寂灭。涅槃不落有无,不是意识语言所可表示,为修行而自觉自证知的。以菩萨大行为主的“初期大乘”经,继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经,却是直显深义──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异名。所以,“佛法”从缘起入门,“初期大乘”是直显诸法的本性寂灭。诸法本性是无二无别、无著无碍的,在“佛”的怀念中,传出一切众生有如来(胎)藏、我、自性清净心的“后期大乘”经。这样,“正法”由缘起论而发展为法法平等无碍的法(本)性论;又由法(本)性论而演化为佛性(如来藏)本具论;再进就是本来是佛了。这是佛教思想发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终历程。
  佛法甚深──缘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难以受学的。为了方便普化,施设“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门,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恼或病重时,能内心安定,不失善念,这有点近于一般宗教了。“念(忆念、系念、观念)佛”是特别发达的!大乘兴起不久,犍陀罗、摩偷罗一带,有塑造、绘画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过去是念佛的功德,现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现起;依据这种修验,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论。后期的大乘经说︰如来藏、我是相好庄严的,自性清净心是清净光征,众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观)自己是佛。“念佛”,是从“初期大乘”,“后期大乘”,进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菩萨发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难行大行,精神伟大极了!但在一般人,可说向往有心而不免无力承担的,于是继承“佛法”的方便,说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这是广义的“念佛”,容易修行,为养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着重称名,有“消业障”、“生净土”、“不退菩提”,种种的现生利益。西元前后,经典的书写流行,为了普及流通,经中极力称扬读、诵、书写、供养经典,有种种现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胜过一切神咒,也就承认了世间的神咒。以唱念字母,为悟入无生的方便。大乘经的音声佛事︰唱字母、称佛名、诵经、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间的方便。
  “佛法”说到了“念天”,菩萨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现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萨”。帝释等每说陀罗尼──明咒护法,咒语渐渐重要起来。“后期大乘”的《楞伽经》等,进一步说︰印度民间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异名,佛所示现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论。西元三世纪起,印度梵文学复兴,印度教也渐渐兴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来果德的倾向下,适应外在情势,发展为“秘密大乘佛法”,多与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为“经”,而名怛特罗(续)。取“奥义书”式的秘密传授,师长的地位重要起来。咒──佛、菩萨等的真言,是“语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护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业。民间信仰的鬼神,进入“秘密大乘”的堂奥︰有手执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萨(或佛所示现)。湿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称)欢喜佛。适应与融摄神教,“佛天一如”的具体化,为“秘密大乘”的特色!
  “大乘佛法”的菩萨大行太难了,一般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来藏是佛智与色相庄严的本来具足,与“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这才观自身是佛──“天慢”,发展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济众生的菩萨大行,等成了佛再来利济众生。难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对一般人来说,真可说太好了!
  大乘经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多极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杂乱。“秘密大乘”作了有组织的序列,如《瑜伽续》以中央毗卢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统摄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释在中央,四方来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会方式。帝释是执金刚(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为五族的。夜叉王──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藏、普贤(坐六牙白象,与帝释相同),是“秘密大乘”的当机者。忉利与四大王众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龙(鬼畜)八部的住处。欲界是有淫欲的,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正是“无上瑜伽续”,修天色身,贪欲为道的理想境界。太虚大师称“秘密大乘”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这是不以人事为本,适应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为本的大乘。
  以上是大乘经法的情形。分别抉择经文,成为条理严密的义解(论义也影响后起的经典),是论。大乘论有︰
  (1)中观系︰“初期大乘”的直显深义,学者容易流入歧途,龙树起来造论,说缘起无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缘起”,贯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那是回归于“佛法”的立场,“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观是三乘不二的正观,有贯通“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特长!
  (2)瑜伽行系︰无著依(文体近于论的)《解深密经》等造论︰“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说,缘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我,是真如的异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虚妄分别(的“分别自性缘起”),说“唯识所现”。为了论证唯识所现,陈那与法称,发展了量论与因明。说到转染成净,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当时佛教界的重要论题。中观与瑜伽行二系,都分别如实与方便,多少纠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学者为了龙树说缘起无自性,无著说缘起自相有,彼此间引起无边的论诤,忘失了佛法“无诤”的精神!
  (3)如来藏系︰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适应世俗而流行。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受到无著论的影响,却没有说种子与唯识。论说四法︰“佛界”是本有如来藏;“佛菩提”、“佛法”、“佛事业”,是如来藏离染所显的佛体、佛德与佛的业用。有的学者,融摄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使虚妄的阿赖耶──藏识,与如来相结合,说“如来藏藏识心”。以真常为依止而说唯心,是文体近于论的《楞伽》与《密严》。《宝性论》明佛的因果体用,《密严经》说如来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观自身本来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摄取“中观”与“瑜伽”,继承“如来藏”说,从信仰、修行中发展完成。
  印度佛教(学)思想史,一般都着重于论义。论是分别抉择,高层次的理论,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后期,那烂陀寺的论学,成为佛教权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现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读经典,觉得适应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诵经……,存在于佛教中的异方便,对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写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万字。又觉得︰如实与方便,是相互影响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如实与方便,有佛法自身的开展,也受到外来──神教思想、不同地区、政治情况……的影响。把握佛法特质,理解发展中的重要关键,多方面的种种影响,才能完整的表达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
  ◎附三︰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余论〉(摘录)
  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西元前的第五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扩大起来,一直到西元后十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它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部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有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段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每个阶段的主要思想也是互相有些区别的,现将其中若干比较重要的思想归纳如下︰
  第一,印度佛学始终都是为了实践的目的,去寻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而开展起来的。所谓实践,并不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生活,而是趋向于出世脱离世俗生活而求得“解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自始至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事象的“真实”。他们的“真实”,仿佛我们今天所讲的“真理”,但并不就等于我们所讲的“真理”。我们讲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而“真实”则是从其佛学角度出发,认为是人生、宇宙的本质的东西。当然,各阶段讲的“真实”,内容也不完全一致,讲的有简有繁,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但就其整个思想历程来说,是先由人生这一部分开始,继之是人与宇宙交涉的问题,最后则涉及到全体人生、整个宇宙。这种思想发展,既有佛学自身的逻辑脉络,又有受佛学以外学说的影响,其中的线索都是可以找得出来的。
  佛学讲的“真实”,尽管在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但剔除其各阶段的具体特征,探求其本质的话,它究竟是描写什么呢?上面已讲到,它与科学的“真”(物质)是不同的。佛学的“真”,是道德方面的所谓“善”(精神);所以他们通常区分“真实”与“虚妄”的标准,是同染净联系在一起的。据他们看来,净善就是“真”,染恶就是“妄”,检验真与伪的尺度是道德。这就是佛学的“真实”的最根本的意义。整个佛学都以此为基础,只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到大乘中期,曾有人对“真实”作过专门的总结。这项工作,是由《辩中边论》〈辩真实品〉来完成的。它归纳自己学派以前有关“真实”的说法,共计十种。最后它把这十种说法通通归结为三性的真实。
  第二,印度佛学全体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缘起说基础上的。从缘起理论加以推衍,跟着就有“无我”的说法。所谓“缘起”,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其它事物相依相待的。从这种理论出发,必然会得出“无常”的结论来;因为事象只要有一点变化,那么与此相连,其它事象也就随之变化。所有事物,永远在变,时时在变,这就成为“无常”的了。但是,就人之常情言,由于自然生活的要求,却总希望能够保持常恒,常的要求与变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抵触,对立状态不得解决,便会招致痛苦,于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无常故苦”由此而生。这种苦恼,就是不自在,就失去了“我”的意义;因为所谓“我”就是自己能够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无我”的了。对人说来是如此,对事物说来也是如此,事物时刻在变,也不能说它有一定的自体,这就是“法无我”。坚持人、法二无我的理论,就构成了佛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佛学所以区别于印度其它学派的根本之点。
  当然,在一千余年发展中,佛学内部对“缘起”说的理解、说明,是不一致的,甚至出入很大。例如,犊子部、正量部就有“人我”的主张;又后来大乘佛学发展到瑜伽行派时,他们从缘起方面而说法有自性,因而得出“三自性”(依他、遍计、圆成)的理论,这就似乎有法我的主张。这些都是出入。但是,就在他们似乎承认“人我”、“法我”的同时,也还有这样的说明︰即尽管说人法有自性,仍与其它学派把人法我建立在常住、唯一,不变的基础上的说法不同。他们所以主张人法有自性是有其实践的目的,如犊子开头提出“人我”说,其实践意义是出于道德的责任感。为了使业报不落空,就必须承认有承担业报的主体,自己造的罪过,总不能让别人代受报应,由于这种道德上的责任感,这就是“人我”说的实践目的。“法我”的主张,在认识领域内也有它特别的意义。必须划清事物不同的界限与范围,以便利于思维活动的开展。否则,思维就会处在一种完全捉摸不定的状态中。这好像形式逻辑之用同一律,尽管前后的事象不可能完全一律,但为了便于思维开展,必须把概念肯定下来,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就佛学的基本精神来说是“无我”,而有的主张似乎“有我”,也无非是由于他们的实践要求而造成的。
  第三,佛学中有关认识论的问题。佛学中所指的对“真实”的认识,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一般的思维活动,他们称之为“识”,或“了别”,对“真实”的认识则称为“智慧”,即“般若”。“智慧”也不是脱离识的什么特殊的心理过程,不过是比识、了别更有限定的范围,即不过是把识、了别加以精炼而成。佛学的前后发展中,对“智慧”的形式和内容,有不同的说法,到大乘佛学阶段,便提出了“无分别智”来,所谓“无分别”并不是不要分别,而是指去掉不必要的分别;去掉在道德修养上无益的、有害的、颠倒的分别。并且在达到这种无分别境界前后,也还有许多活动的过程和形式。自然,后来学说的发展,对这方面的发挥,更为详尽。瑜伽行派的《显扬圣教论》里,列举了九种不应该分别的事情,即所谓“九不思议事”。认为对这些事的分别,与他们的实践无益。《摄大乘论》里,主张离开五种无分别,比如,睡眠状态是无分别,而这种无分别完全处在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是应该离开的。“无分别智”的“无分别”与睡眠状态完全不同。《显扬圣教论》说要离开不应该分别的,《摄大乘论》说要离开类似睡眠状态等等的无分别,这些说法的共同精神,都认为认识应是高级的智慧活动。两书的说法,都有助于我们正面地去了解他们的学说。
  第四,关于佛家的认识论还应该注意的是陈那、法称的量论。对“真实”的认识应有般若的智慧,这在大乘后期,到陈那、法称阶段,他们的量论,正是侧重于这方面的学说。发展到这个阶段,与无分别智的内容有关系的议论就相当丰富了。
  大乘学说最初提出“无分别智”来,随之就探讨这分别的来源,认为分别的来源,就在于“戏论”。所谓“戏论”,是佛家形容思想上的某些概念(名言、意言)。在他们看来,有一些概念常引起染恶的身心活动,对于他们的道德实践有害无益,所以他们把这些概念叫“戏论”。既然“戏论”相当概念,这里就产生了问题︰概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必然阶段,现在说它是戏论,是不能认识真实的,那么,概念在我们的认识中价值究竟如何?概念的认识是否不能或者妨碍对真实的认识呢?大乘佛学对于这些问题,曾经很含糊地讲过,但不彻底;到陈那、法称的时候,发展了量论,才对这个问题讲透彻了。他们对概念的构成、性质,在认识真实过程中如何运用概念等,都作了适当地解释。所以,从这一点看,印度佛学对认识论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以上几点就是印度佛学前后发展的脉络。
  另外,印度佛学从其道德实践要求出发,一上来对哲学问题,即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是不加理会的。在他们看来,主要是应该求得解脱,至于哲学一类问题,则非当务之急。同时,当时其他学派,对哲学的讨论,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既在理论上得不到什么结论,在实践上也得不到什么现实利益,所以佛家认为,这类空谈还是置之不问为妙。后来向前发展,他们也逐渐地涉及到整个人生宇宙的范围,因而对哲学问题也就不能不管了。一般说来,印度的哲学,除顺世派唯物主义者外,多倾向于二元论;佛学,当其发展到谈哲学问题时也倾向于二元论。说他倾向于二元论,就是说他并不真是二元论,他的哲学基本路线毌宁说是唯心论的。他们受实践要求的限制,认为理想的境界可以由心来实现;人的行为可以由心来作主,不受自然、社会的影响和支配。这种由心说的唯心论,可说始终贯串在佛学内部的各个学派。大乘如此,小乘也如此。不过,少数部派,例如正量部,唯物主义因素比较多一些,它甚至与唯心倾向更浓厚的瑜伽行派作过争论,但其主流,还是唯心的。所以,印度佛学发展虽然时间长,流传范围广,但在其内部并未展开唯物、唯心两条路线的争执,应该说是以唯心路线贯彻始终的。从前有人还怀疑,好像佛学自身很复杂,似乎可以分成唯心、唯物的两方面,但按其实际,是看不出这种倾向,佛家基本上是“万法唯心”的。
  ◎附四︰佐佐木教悟(等)着‧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印度佛教向周围地区的传播〉
  (一)东南亚
  印度佛教向周围诸地域传播的历史非常复杂。因为它□贯从西元前三世纪开始的一千几百年以上的历史,横跨中亚、东亚、东南亚三个文化圈。在这些地域,佛教同各式各样的人种、文化相会合。为了弘扬佛法又创造了新的语言、文字、圣典用语,甚至创造了为了理解教义的新的术语。随着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普及,对这些地域的文化也给予了很深的影响,一方面使这些地域的文化面貌完全发生了改观,另一方面佛教巧妙地顺应这些新接触到的社会组织和思想,为适应时代和地区而变化其种种形式。佛教的传教僧和游行僧随同航行大洋的商船,在和平的气氛中把佛教扩展至亚洲大陆,它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带有圣战、虐杀、破坏文物等行为。因此,佛教在繁荣昌盛的时代和地区几乎都受到该地区王朝的保护,这可以说是佛教的特征。
  印度佛教的传播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西元前三世纪左右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时代,主要是向斯里兰卡传播佛教。这一时期斯里兰卡的佛教,受到印度初期佛教的影响较深。第二时期是从西元前一世纪左右开始向西域或经由西域向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在西域地方占有强大势力的是贵霜王朝,特别是有赖于迦腻色迦王以后的诸王的力量甚多,说一切有部和初期大乘佛教的色彩浓厚。第三时期是九世纪以后波罗王朝时代的秘密佛教向尼泊尔和西藏的传播。第四时期是七、八世纪以后向东南亚的佛教传播,这一时期的佛教,虽然有密教,但可以说主要是以斯里兰卡为主的上座部佛教。
  斯里兰卡的佛教由摩哂陀长老开教,提婆南毗耶‧帝沙王(Devānampiya Tissa,西元前247~前207在位)皈依佛教,在阿努罗达普罗(Anurādhapura)建立了大寺,这就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起源。之后经过二百几十年,兼学大乘教义的无畏山寺建立起来,于是开始了两派势力抗争的历史,结果大寺派得以维持传灯,大寺派系统的佛教向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普及传播。在斯里兰卡佛教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西元前一世纪的书写三藏和五世纪的三藏注释者觉音(Buddhagh-osa)的活动。由于觉音的努力,巴利语的佛教圣典得以整理,上座部的教义得到彻底完成。斯里兰卡上座部的教义,可以从其传承的经典中了解到,大多保守地继承初期佛教的教义。后来的经典注释虽然对教义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具体解释上仍然遵循传统的理解方式。在家信徒通过对菩提树和佛塔的崇拜,使佛教进入日常生活之中,但以出家者为中心的教团组织和对戒律的尊重,却仍然是至今为止的这一系统的佛教的特色。
  追溯缅甸和马来西亚地区苏拉、邬他那长老开教的历史是困难的。印度同这些地方往来频繁,但印度人来此居住而引人注目却是在西元以后的事。到了四、五世纪以后,印度文化开始流行,佛教也在室利差呾罗国(śrikṣetra,在缅甸)、堕罗钵底国(Drāravati,在泰国),伊赏那补罗国(Iśānapura,在柬埔寨)等地流行,这在历史上有所记载。但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正式确立是在十一世纪中叶的蒲甘(Pagan)王朝的阿那拉他王(Anawrātha,1044~1077)统治时期。泰国佛教是在十三世纪从云南南下的傣族建立斯葛泰依(Sukhodaya)王国不久以后,即那玛卡姆亨王(Rāmakamheng,1275~1315)统治时期。柬埔寨和老挝的佛教,是泰国佛教普及的产物。这样,因为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的佛教同为斯里兰卡上座部系的佛教,所以在日后佛教兴亡盛衰的历史上,曾出现通过僧伽相互交流而进行的“僧伽净化运动”。
  但是,印度的密教由金刚智(Vajra-bodhi,671~741)及其弟子不空(Amogha 705~774)传到斯里兰卡,与无畏山寺派有关,主要是在泰米尔族中间流行,最后被印度教所吸收。缅甸在八、九世纪左右有一批叫做阿里(Ari)的僧侣流行一种密教和印度教混合形成的宗教。另外,印度支那半岛的南部,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扶南国和真腊国从二世纪初到九世纪初兴起,高棉族(Khmer)建立的高棉王国以吴哥(Angkor Thom)为首都而繁荣起来。这一王国所建立的吴哥寺(AngkorVat,1113年建立)是所谓吴哥时代高棉建筑]样式的代表,现在还留有这一建筑物的遗迹,它曾是印度教的寺院。此外还有像巴荣寺(Bayon)那样的佛教寺院,可见当时印度教和大乘密教同时并行。但是,高棉王国从十四世纪左右开始衰落,受到泰国的影响而专门弘传上座部佛教。另外,位于半岛沿海的越南很早就受到印度文化的洗礼,兴起了占民族的占婆国,这就是人们所知的汉朝末期到唐代中叶的林邑国。概括地说,越南北部古时候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从唐初(679)置安南都护府以来,中国南部的大乘佛教在这里得到普及。但是,在越南南方因为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随着泰国和柬埔寨上座部佛教的普及,也与这些地区构成同一佛教圈。从带有中国佛教和南方上座部佛教两种色彩的全民佛教这一情况来看,可以说越南佛教是以越南固有的文化为基础的。
  苏门答腊和爪哇从西元前后开始受到印度文化的波及,七世纪末苏门答腊兴起了室利佛逝(śrīvijaya)王国,使大乘佛教得以普及。当时的观音菩萨和多罗菩萨的信仰已普及马来亚半岛。八世纪至九世纪夏连特拉(śailen-dra)王朝在爪哇取得势力,信奉大乘佛教,爪哇中部的婆罗浮屠寺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至十四世纪室利佛逝王朝衰微,迎来了满者伯夷王朝(Majapahit)的最盛时期,逐渐开始伊斯兰化,除了保持印度教这一民族宗教的巴厘岛以外,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被纳入伊斯兰教的范围之内。
  (二)西域、中国
  西域原来的意思是指中国以西诸国。因此,西域一词的含意随着时代的不同或者使用者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变化。现在我们所说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所经之地的西域,是指从西北印度跨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吐鲁蕃,经过塔里木盆地周围一带到达中国西北地区,也就是所谓丝绸之路的东部地区。佛教在这一地区由西向东逐渐传入,开始于西元前三世纪左右。阿育王从西北印度向西方派遣佛教传道师的说法,已在考古发现的遗留品中大致得到证实,传说塔里木盆地也有当时印度人的殖民地(译按︰此说无稽)。佛教就是通过彼此的往来和贸易而渐渐向东扩展的。西域地区的伊朗人、罗马人、突厥人等的势力比起印度人来更为强大。西域的文化虽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与印度本土的文化有着明显不同的发展形式。虽然语言文字等与印度接近,但完全不同的也种类繁多,接受佛教的方式也有多种不同。
  西域各地佛教的具体历史虽已不得而知,但从中国僧人的旅行记和西域地方的出土文物中仍可大体弄清。十九世纪末期至1930年曾经盛行过对塔里木盆地周围遗迹的调查发掘,结果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用语言文字书写的佛教经典,根据这些确实的资料,研究工作得以进展。塔里木盆地中央塔克拉玛干沙漠两侧及其以北的天山山脉北麓这三条交通线路之中,天山南路的南北二道与佛教传播的关系最为密切。南路以于阗、楼兰为中心的地区,在使用东伊朗方言和佉卢虱底文(Kharoṣṭhi,驴唇文)的居民中间,盛行与《般若经》《华严经》、密教等有着密切关系的大乘佛教。北部以龟兹、焉耆、吐鲁蕃为中心的地区,在使用印度和欧洲系语言的居民中间流行说一切有部的《阿含经》和律典的小乘佛教。五、六世纪以后,突厥人等居民中间也逐渐有了佛教,主要流行大乘佛教和密教。当然其间也有印度人、中国人,他们分别用各自的语言书写佛典。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还有伊朗别系的居民即所谓粟特人(Soghd),他们曾将大乘佛教的经律翻译成粟特语。但是这些人种、语言、文字等并无一定的对应关系,相互之间混染不清,要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尚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究。
  西域佛教的主要遗迹是石窟寺院,在新疆地区已经得到确认的有十三处六百所以上的石窟,它们全部分布在天山山脉南麓,即沿北路的绿洲。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在库车(龟兹)地区的克孜尔和吐鲁蕃地区的吐峪沟。除了这些石窟寺院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在平地上建造的木结构寺院或者石造寺院。其废址目前只是推定而已。
  西域石窟寺院的形式基本上仿照印度,顶部采用印度式的拱门型,圆顶外开以侧窗,显然是受到伊朗式样的影响。西域地方的窟龛不以小塔为中心,而以佛像为中心,仿照笈多王朝时代石窟寺院的样式。雕刻的形式大多受到后期犍陀罗雕刻的影响,这一形式,也被中国的敦煌、云冈、龙门等地的塑像雕刻所继承。绘画的遗留品全部是石窟寺院的壁画,同样受到伊朗风格的很大影响,这种壁画的表现手法后来经由敦煌而对日本的法隆寺壁画也有影响。
  壁画的主题多为描写佛传和本生故事。壁画的周围和顶部上嵌画有小佛像、天人像、花纹、连珠文等。壁画中表现的人物服装、纹饰等有印度风格的影响,但罗马风格和伊朗风格影响更为明显,成为西域壁画的一种特色。
  西域石窟寺院从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现在很难加以明确,但从其受阿富汗的巴米安佛教美术的很大影响来推测,大约在西元四世纪左右到七、八世纪。
  中国从汉代开始向西域地区积极开发,从汉朝建元二年(前139)开始历经十三年的张鶱的西域旅行,弄清了中国以往不清楚的西域的情况,武帝进而再次出兵西域,建立了汉民族在西域地方的统治,结果西域的物产,甚至西方遥远的伊朗、罗马的文物陆续不断地进入中国,同时佛教也传播到了中国。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时期古来有种种说法,一时难于确定,一般认为可能是在西元前后。从佛教初传至后汉六朝时代,印度、西域出身的僧人多数去中国从事翻译和讲经。特别是到四世纪左右,西域出身的僧人给予中国佛教以很大的影响。在译经方面,有名的有支娄迦谶(月氏出身)、安世高(安息国)、支谦、康僧会(粟特人)、竺法护、鸠摩罗什(龟兹)等,造寺讲经方面有佛图澄。其中尤其是罗什、佛图澄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很大。西域地方的文化受西方的影响很大,佛教也是这样,由西域僧传入的西域佛教与印度佛教完全不同,很难区别中国佛教中哪些是从西域传来的,哪些是属于印度的,从学术方面相比,在信仰方面受西域的影响较大。从中国佛教初期流行的弥勒信仰,以及继之而起的压倒弥勒信仰的弥陀信仰等,可以明显地看出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印度佛教中尚未了解清楚的这些佛、菩萨信仰在西域佛教中兴起并得到了发展。完全可以说,佛教传来中国的初期,由于西域出身的译经僧的异常活跃,他们所译的原典与其说是直接取自印度传来的,不如说是已经在西域地方流行,或者已被译成西域诸语言的经典。西域的佛教美术向东推进,给予中国佛教美术以很大影响。但是中国与西域不同,在此之前已经有着高度的文化,西域风格的美术由西向东,随着时代的推移,同中国风格的美术混同起来,佛教美术最后完全中国化了。西域美术同中国美术在吐鲁蕃地区已经混同,这可以从敦煌、云冈、龙门等以及东移过程中美术结构、塑像雕刻的样式、尊像的种类、雕刻中的服饰、花纹等中间,看出这种式样的变迁过程。
  在中国佛教史的初期,西域出身的僧人占了显著的地位。随着佛教的发展,有志于佛教修学的中国僧人纷纷亲自去印度。从西元四世纪前后到八世纪前半叶,去印度求法的僧人可达数百人,其中有名可查的有一百多人,平安归国的只不过四十多人,以印度旅行记而留名至今的只有数人而已。法显的《佛国记》一卷、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等,是这些旅行记中的代表作,是了解当时西域、印度、南海情况的重要资料。
  至于中国的西藏,它的历史到七世纪才开始清楚。七世纪前半叶在位的吐蕃王松赞干布(Sroṅ-btsan-sgam-po)统一了全西藏,并进而向四川扩张。唐朝为了与吐蕃和睦相处,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和文成公主一起,中国内地佛教也传到了西藏。当时,松赞干布还把势力伸展到了尼泊尔,同尼泊尔王盎输伐摩的女儿结婚。他又派吞米桑布扎到印度学习印度文化,创造了西藏文字和藏语文法,同时也把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
  八世纪后半叶赤松德赞王时代,吐蕃达于鼎盛时期,763年赤松德赞乘安史之乱,远征唐都长安,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同唐朝争夺甘肃至西域一带的地区。当时西藏地区的印度系佛教的渐悟说,同中国汉地禅宗的顿悟说的对立渐渐加剧,发生过几次对抗辩论。从 760年左右开始,西藏从印度请来寂护、莲华生,随之印度系佛教开始盛行,接着又请来了莲华戒,印度佛教压倒了汉地佛教,自此之后西藏佛教接受的完全是印度佛教的影响。赤松德赞王又模仿摩揭陀的欧丹达菩黎寺(飞行寺),在拉萨东南方的桑耶建立了佛教寺院(779年定基),西藏开始有了出家人的寺院。
  西藏原有一种土著宗教名“苯教”,曾经作为民间信仰而流行,但莲华生把密教移入西藏,成了喇嘛教的实际上的开祖。从他开始的初期佛教叫做宁玛派(旧派),先后受到印度的金刚乘和时轮乘的影响,并与苯教调和折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佛教。
  九世纪前半叶赤松德赞和他的儿子热巴巾是热心的护法之王,那时统一了藏译佛典的用语,编纂了辞典,翻译了许多佛典,企图使佛教教义纯化。于是形成了忠实于梵语佛典而逐字翻译的藏语佛典的传统。热巴巾于841年被暗杀,他的弟弟苯教徒朗达玛即位,开始镇压佛教,佛教受到巨大的打击。而朗达玛自己则被痛恨急剧改革的佛教徒暗杀,吐蕃王朝由此开始分裂,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
  至十一世纪,阿底峡接受了希望改革佛教的西藏西部也协沃王的邀请,于1042年从超岩寺进入西藏。但是因为阿底峡的佛教学说完全是金刚乘,所以宁玛派的学说究竟被改变了多少尚有疑问。阿底峡的这一系统叫做噶当派。1073年贡却杰布建立萨迦寺,形成了萨迦派。十一世纪中叶玛尔巴进入印度,在超岩寺学习金刚乘,回到西藏之后新开创了噶举派。玛尔巴的弟子米拉日巴(十一世纪后半),以其苦行和优美的诗作至今仍在西藏受到人们的崇敬。
  十三世纪中叶萨迦派同中国元朝交结,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两权。元朝对西藏佛教的疯狂崇拜,使已经堕落的西藏佛教越发堕落,因此十四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宗喀巴的佛教改革,开创了格鲁派。宗喀巴注重戒律,无子,他的外甥是根敦主巴,后被追谥为第一代达赖喇嘛,自此代代达赖转世,统领宗派。第五代达赖统一了西藏,掌握了政教两权,第七代达赖于1750年在清朝的保护下,确立了直至现代的达赖法王制度。
  西藏佛教的根本典籍是藏文大藏经。把印度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西藏语开始于七世纪松赞干布王时代,一直到十六世纪,大约继续了九百年。西藏佛教以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王的破佛为界,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
  前弘期是译经极为兴盛的赤德松赞王和热巴巾王时代,印度人戒玉觉和西藏人智军是当时有名的翻译家,译出了说一切有部律、显教的大部分经典和纯密教经典,大乘论书的半数以上也是在这一时代译出的。
  后弘期有名的翻译家是仁钦桑布,他是十世纪末叶人。后弘期时代因为受到东印度、孟加拉金刚乘、时轮乘的影响,特别是在伊斯兰教入侵时,超岩寺的组织、典籍大多传入西藏,成为藏文大藏经的主干,形成怛特罗部。
  藏文大藏经总共收有四千余部,大致可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甘珠尔》分为戒律部七类,《丹珠尔》分为咒释部十五类,前者约一百帙,八百部,后者二二四帙,约三千四百部。其中汉译经论约五百部,特别是怛特罗部的庞大文献只有在藏文《大藏经》中可以见到。
  藏文大藏经于十四世纪初在纳塘寺开版之后,有近十种版本。
  [参考资料] 印顺《印度之佛教》;《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平川彰《印度佛教史》;Charles Eliot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A. K. Warder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