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印度哲学


  在印度成立、发展的哲学与宗教思想之总称。此处之印度指包括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等地的印度大陆。在印度,哲学与宗教具有不可分的关系,哲学可谓是达成宗教目的(解脱)的手段。由于重视普遍性甚于特殊性;重视全体甚于个人;对于“忠实于传统”的强调,更甚于对思想家独创性的重视;因此,在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体系及学派,与其说是各个哲学家独特的哲学,不如说是集多数哲学家之贡献所形成的共同成果。此外,印度哲学也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视现实世界为轮回或苦,并以其自觉为出发点,欲藉哲学性的思索与宗教上的实践,脱离苦的轮回世界,以实现解脱的境地。
  由于印度缺乏记载正确年代的资料,对时代的区分亦不一致,故将其思想史大致分为古代二期、中世二期及近代,分别叙述如次︰
  [古代第一期](西元前1200~西元120年) 此时婆罗门教成立,其根本圣典《梨俱吠陀》《沙摩吠陀》等亦相继完成。《梨俱吠陀》时代的宗教本为多神教,后因逐渐趋向于超越诸神的唯一最高神或根本原理,遂促使一神教或一元论思想的萌芽。至《奥义书》(Upanisad)时代,则主要探究“梵”(宇宙根本原理)、“我”(个人存在本体)的关系。并认为此二原理同一,而倡“梵我一如”说。另外,决定后世印度哲学主要性质的业、轮回、解脱思想,也在此一时代确立。
  西元前五世纪左右,印度社会有较大的变动。反婆罗门教,主张唯物论、快乐论、怀疑论等的自由思想家(沙门)辈出,其中,大雄(Mahāvīra,或称尼乾陀若提子)创立耆那教,释尊创立佛教。尔后,佛教受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护持,广行于全印度,并远播至南亚诸国。然此时其内部已分上座部和大众部二派。其后更分裂成多种部派。西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兴起,大乘经典相继完成。大乘教徒乃称旧有的保守性佛教为小乘佛教。另一方面,印度教也在民间逐渐形成。此一时期的哲学性思索虽然蓬勃,但尚未构成体系。
  [古代第二期](120~600) 为主要哲学体系之确立及发展的时代。在各体系之中,不承认吠陀权威的唯物论、佛教、耆那教属于非正统派;承认吠陀权威的六派哲学等为正统派。此时的部派佛教以立七十五法(存在要素)、唱原子论的说一切有部最为盛行。在大乘佛教之中,龙树出而抨击说一切有部的法体实有论,并强调“空”的义理特质,成为中观派的始祖。此外,依无著、世亲学说所立的瑜伽行派,则主张唯识说,依据三性说阐明存在的真相。又,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亦于此时出现。
  另一方面,属正统婆罗门系统的六派哲学中,主张纯粹精神和根本物质二元论的数论派,与以瑜伽实践为特质的瑜伽派关系密切。又,偏重论理学研究的尼夜耶(Naiyāyika,又称正理)派,与确立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内属六项原理范畴,阐明一切现象的胜论派(Vaisesika)为姊妹派。到十四世纪左右,二派乃融合为一。弥曼蹉(Mīmaṃsā)派与吠檀多(Vedānta)派皆以吠陀圣典为知识根据,前者对吠陀圣典所规定的祭祀、仪礼之实行及意义,曾作哲学性的研究。后者则依据《奥义书》,以“梵”为研究目标,而集梵我哲学之大成,为今日印度思想界的主流。此外,五世纪后半,文法学派的伐㮹呵利(Bhartrhari)主张语梵论,为语言哲学开创新貌。耆那教则确立七句表示法等,也有体系化的趋势。
  [中世第一期](600~1200) 此期诸体系的特色是针对古代的无神论,而强调“信爱”,并提倡有神论。虽然旧有体系并无甚大改变,但尼夜耶派藉由佛教的论理学而愈趋精深,吠檀多派的商羯罗(Saṅkara)唱导不二一元论,也奠定未来印度思想主流的良好基础。
  以农村为基础的印度教至此明显成长,其宗派与相关的哲学学派及诸派,如圣典湿婆(cśiva)派、迦湿弥罗湿婆(Kāśmīra-śaiva)派等湿婆教系统诸派,薄伽梵(Bhāgavata)派等毗湿奴系统诸派,亦蓬勃发展。此外,肯定现世,以性力为特征的怛特罗信仰也在此时成立。至于佛教与耆那教则随商人的失势而衰微。八世纪后,佛教中受印度教影响的密教大为盛行,使佛教渐丧失独特性,1203年因回教势力的侵入,佛教遂遭消灭。
  [中世第二期](1200~1800) 此时回教势力已达南印度一带,其泛神论的神秘主义亦深入民间。乃促使传统学派学者如十二世纪罗摩奴阇(Rāmānuja)、十三世纪的摩陀伐(Madhva)等人,以吠檀多哲学作为毗湿奴教的基础,以加强印度教的理论。十五、十六世纪,回教与印度教明显融合,至蒙兀儿王朝达拉修库(Dārā Shiko^h)王时更达到高峰,印度教徒间因应潮流,也产生新宗教思想运动。此外,近代性思惟萌芽,如伐拉巴(Val-labha)从纯粹不二一元论的立场,肯定现实世界,将印度教予以世俗化;罗摩难陀(Rāmānanda)高唱男女平等,并批判种姓制度(Caste)。其弟子喀比尔(Kabīr)受回教影响,也呼吁破除种姓制度,并抨击印度教的偶像崇拜。那那克(Nānak)则结合印度教与回教而创立锡克教。
  [近代]①1858年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基督教的传播、英语教育的普及,以及与西洋文明直接接触等因素,乃使印度本身的宗教、思想大为变革。1828年蓝默罕洛(Rām Mohan Roy)创梵教会(Brahma-Samāj),为印度教近代化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其后陆续兴起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Swāmī Dayānanda Sarasvatī)的圣教会(ārya-Samāj);南印度不可触民那罗耶那古鲁(Nārāyaṇa Guru)的尸利‧那罗延拿‧达摩普及协会(S. N. D. P. Yogam);以及神智协会。另一方面,罗摩克里希纳(Rāmak-ṛṣṇa Paramahaṃsa)和罗摩纳‧马哈希(Ramaṇa Maharṣi)虽处身近代化、西洋化的风潮中,但仍极力恢复印度教的传统。
  1870年左右,由于民族主义高张,受西洋式教育,欲将西洋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等价值融合于印度教的“新印度”人物,遂相当活跃。其中居领导地位者有设立罗摩克里希纳教团(Ramakrishna Mission),为罗摩克里希纳弟子的辨喜(Vivekānanda);近代印度最伟大哲学家奥诺宾多‧高须(AurobindoGhosh);印度独立之父甘地( MohandasKaramchand);诗人兼思想家的泰戈尔(Tagore);以及促进东西比较哲学运动的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等人。
  ◎附一︰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总叙〉第三节(摘录)
  印度为世界无比之宗教国,又为世界稀见之哲学国。发生于印度之宗教与哲学之种类,其丰富繁多,真属可惊。通观其全历史,吾人得于其中寻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时又能寻出希腊以来迄于近世之西洋哲学重要思想;而尤足为印度夸者,此等宗教与哲学,自始即保持一体不离之关系而前进。即印度在宗教自身上因要求合理的基础,乃应之而生哲学;哲学为信仰之指南,能与之以方向,而宗教乃有种种发达;两者如双股之绳之关系而发展。西洋则发生于希腊之哲学,与发生于犹太之基督教,在古代本相冲突,至中世而两相调和,近世则再分离,而与印度大异其趣。印度原亦随时代及学派之异,所注重之点各不相同,要之未尝有离哲学的要素之宗教,亦无离宗教的要素之哲学,则可断言也。此实印度民族之特性使然,彼等一面为犹太人之信仰的,他一面又为希腊人之哲学的,又有将此两性巧为统合之能力,故有此结果也。而由吾人观之,此为印度思想最有妙味之特色,至少在其形式上,亦为一切宗教哲学之理想的典型;何者?人茍以统一知识与情意,充实全人格为理想,则向此理想前进之哲学,在根底上不可不与宗教一致故也。
  是故当考究印度思想时,终不能将宗教与哲学严行区别。必不偏重一方面而密接关联以考察之,方合于思想发达之自然。考察之时,至某程度止,为便宜计,亦有将两方面分为哲学史、宗教史二部门而论究之者,但只为便宜上之事,到底不能完全守其范围。
  有如是特质之印度思想,其发达之年代的经过,又何如乎?若欲明了以定之,则非常困难。盖印度为世界稀见之没历史国,毫无可定年代之纪录可作征证故也。前节之历史,只述极大体之轮廓,实只大体推测之结果,而非严格意味之年代史的考证也。若更欲精密规定,在今日实不可能,然若不预立大体之目标,则无由研究,今试暂立广泛之区划如下︰
  (1)天然神话时代(西元前1500~1000)︰此时代以天然诸现象为神格而视为信仰之对象,同时欲根据之而解释万有。所谓宗教及哲学,皆未脱神话之外皮。至其终期,已有欲以统一的见地,解释宇宙人生起原之风,宗教制度亦稍有确定之形迹,此乃印度宗教哲学史之出发点,最重要之时代也。《梨俱吠陀》为其代表圣典。
  (2)婆罗门教成立时代(西元前1000~500)︰此时期继承前期思想,形式上实质上皆整理发展,以完成印度国民的宗教,所谓婆罗门教之时代。即婆罗门族在此时代一方产出《夜柔吠陀》(Yajur veda)及各种《梵书》(Brāhmana)而组织祭祀万能之宗教;同时,他一方于《奥义书》圣典中下深远之哲学的思索。内外相须以发挥所谓印度思想之特质。
  (3)教派兴起时代(西元前500~250)︰前期中形式的宗教,与自由哲学的潮流,虽统合于婆罗门主义之下,但内面已备分裂之要素。自《奥义书》之终期至其后二三百年间,成为种种潮流,终至独立分科。其潮流向四种方面显露︰{1}自保守形式的潮流,编述仪式法规之《经书》(Stūra),作成诸种《吠陀》之支分(Vedaṅga)。{2}自哲学的潮流,作成《新奥义书》,组织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3}自神话的信仰潮流,于毗纽笯神、湿婆神求其中心而成有神派之起原。{4}自宗教改革之潮流,创为佛教、耆那教等。非婆罗门教主义,自此兴起。
  (4)佛教隆盛时代(西元前250~西元500)︰前期兴起诸教派中,独佛教以教祖人格之伟大,与统一印度之英主阿育王之归依,至此时代,遂占卓越之地位。佛教又生种种派别,当西元前为小乘佛教盛行时期,自西元前后,他派亦有相当之抬头,故横说自在之大乘,乘时兴起,总揽哲学的宗教的潮流,而在印度思想界中,添加一大伟观。
  (5)婆罗门教复兴时代(西元500~1000)︰婆罗门教的思想,自前期中叶,徐徐回复势力;至此时期,婆罗门教遂占最后之胜利。一方完成名为古传(Purāna)之种种圣典,对于通俗的信仰,与以基础及权威;他一方如苦马利拿(Kumārila bhaṭṭa)、圣加拿(śaṇkara-ācārya)等大哲学家出世,大成婆罗门哲学,遂渐压迫其他教派,尤与佛教为敌,而挽回从来之颓势。然婆罗门教名目虽与古代相同,其内容则已采取从前诸教派如佛教等之长,此可谓为新婆罗门教。
  (6)印度教全派成立,回教侵入时代(西元1000~1500)︰此为前期回复之新婆罗门教,成立宗派,而作种种分化之时代。湿婆主义家、毗纽笯主义家、女神崇拜派、太阳崇拜派等今日印度教所有诸派,大抵成立于此时。又哲学的研究颇盛,有名之学者亦辈出,但皆缺乏新见地,惟注释种种圣典或纲要书耳。又自此时期之初,侵入之回教,亦渐逞其破坏之毒手;至其终期,其自身亦作成信仰甚坚之地盘。
  (7)现时代(西元1500~)︰此时外来宗教之基督教加入,宗教界更纷纷多事。思想方面,自前期业已萎缩,至此更甚,而陷于偏狭固陋无何等独创的见地。虽有新设之宗派,但多数只对前期宗派稍加变化,或采回教、基督教之思想,而取调和的态度。
  以上只就重要之特征,略述三千五百年间印度思想之变迁。然历史本为不绝之潮流,非可作如是之单纯区划者也。
  ◎附二︰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一章第三节(摘录)
  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
  (1)哲学史是研究人们世界观的历史︰在哲学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而且也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内部各派之间的斗争。印度哲学史无疑地也遵循着这个规律。印度人民科学世界观的萌芽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梨俱吠陀》时代中就已出现。进入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系统的哲学。我们在最早的哲学著作《奥义书》中已经看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唯物主义者认为,某种物质原素(地、水、风、火、金等)或者物质的普遍本源(存在、质料、自然等)是世界的根源,而唯心主义者认为是梵、灵魂、识或不朽者等等。
  在中世纪,宗教占有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哲学囊括在印度教神学体系之内,印度传统地把这个时期中承认吠陀权威的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吠檀多、弥曼差)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称为非正统派(顺世论、佛教和耆那教)。这种分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毕竟掩饰了哲学之间斗争的真实情况,如果按照这些学派对于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社会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属于唯心主义的有吠檀多、瑜伽、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有顺世论、数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沙部和经量部等等。上述派别不仅在外部而且也在内部之间进行着剧烈的斗争。在十二、十三世纪伊斯兰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之后,伊斯兰教内部也展开了正统经院派与沙菲派等之间的斗争。
  (2)哲学唯心主义与宗教关系紧密,但唯物主义也是强大的︰长期以来,印度和印度以外的哲学史家们一直渲染印度哲学是东方精神的产物,是“宗教的哲学”或者“哲学的宗教”。如黑格尔说︰“我们叫做东方哲学的,更适当地说,是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我们是很可以把它认作哲学的。”我国以前也有人说︰“印度哲学的一贯特质就是以彻底解决安心立命的宗教为前提的。”这种长期流行的观点是极端片面的。虽然印度宗教唯心主义在历史长河中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与此相对立的唯物主义也是强大的,印度唯物主义的传统自古到今一直没有中断。像印度顺世论那种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战斗的无神论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罕见的。
  印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经常处于相互对立之中,但有时也相互渗透、相互继承、相互转化。例如最早的数论是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的学说。但在中世纪转变成为纯然唯心论的哲学,沦为印度教神学的婢女。即使属于正统派哲学的很多派别也常常摆脱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束缚,寻求宗教信仰、神的创世等等的外部根据,承认物质是自然界的基础,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从物质那里演化出来的,并把理性思维、逻辑论证、语言的连贯等等放在突出的地位。
  印度的唯物主义常常是在各种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天文学、数学中酝酿而成的,一般反映了各个时代进步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虽然和宗教有着共同的本质,起着同样的消极作用,但是我们对它们也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中世纪出现的虔诚派运动虽然披着宗教的外衣,但是在他们的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中也有许多积极的内容。宗教是以崇拜祈祷方式亲证神,而哲学则以思维、逻辑论证的形式证明最高的存在,在有些逻辑论证中出现了智慧的火花,我们也要加以一定的区别。
  (3)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的融合︰由于印度家族奴隶制和宗法封建制的长期性、停滞性和典型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因之印度哲学思想常常与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相互渗透,直接结合。许多哲学概念、范畴──梵、我、法、涅槃、解脱等,既具有宇宙观的意义,又具有伦理和道德的意义。例如“法”在哲学中通常被解释为存在,但在宗教伦理中则是一种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的准则,特别是种姓的义务等等。
  (4)印度哲学不是孤立的,它受着强烈的外来影响︰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语言、宗教等等极为复杂的国家。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在次大陆定居、繁殖,很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那里溶合。当然,印度哲学植根于印度次大陆的土壤,是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基础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印度哲学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历史事实表明︰印度古代哲学曾受到波斯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中世纪我国向印度宗教、哲学学习了很多东西,印度佛教哲学思想对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我国形成的大乘佛教思想(通过鸠摩罗什、玄奘及西藏一些佛学家)和道教思想也对印度有过影响;中世纪后期则受到中东阿拉伯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影响;近代受到西欧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现代受到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因之,印度哲学决不像婆罗门教所宣称的那样是“天启”或“传承”的,或者像现代一些人所说的是“世界哲学减掉了西方哲学就是印度哲学”。另外,印度哲学中有的派别本身就是流行在下层人民中间的思想和信仰。例如顺世论(Lokāyata),原意就是“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印度哲学决不是单纯属于少数专门哲学家的事业,它是群众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时虽然和宗教信仰混杂在一起,但他们力图以逻辑思维或辩论的方式了解世界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和发展的规律,寻求人生终极目的的意义,并且为了解决人生和社会的矛盾而作了种种的尝试。
  (5)印度哲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和表达的方式︰印度各派哲学中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范畴概念。这些范畴常常被后继者所袭用,赋以相同或不同的意义。例如吠檀多中作为最高存在的梵和佛教中的空,数论哲学中的原初物质(自性)和胜论中的实体范畴(实句义),在各个不同时代和不同派别中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即使是互相承认或借用的范畴,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例如胜论中的“法与非法”有著「不可见力规律”的意义,而在耆那教中则意谓著「运动的条件”(法)和“静止的条件”(非法)。另外,在表达方式方面也有其特点,通常一个哲学派别是以一些创始人或托名的圣人所写作的经书(sutra)为根据(经书是一种简短的经文或句子),它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者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观点提纲挈领地列举出来,以便别人领会其要点或便于记忆(略诠意明),此派的后继者则根据这种经书又作出种种注释、复注、补注、疏解和精要。注释者一般拘泥于承传的内容,不敢有所超越,但也有一些注释者谨慎小心地通过解释发挥了自己的论点,这些论点往往与原经和先前的注释显然不符。这种传承的形式不单常见于正统派的哲学,也见之于非正统的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哲学的这一特点标明印度思想的停滞性,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附三︰周祥光《印度哲学史》绪论
  现代印度学人对于印度哲学史之著述,当推曾任印度总统之罗达克立须那博士(Dr. S.Radhakrishnan)所著之《印度哲学》(Indi-an Philosophy),达五十万言。融会印度五千年思想于此书中,置之希腊哲学史旁,而绝无愧色。此则印人之显扬圣德,尤足称为文化上之孝子贤孙。其后则有杜斯笈多博士(Dr.Das Gupta)之五大部《印度哲学史》,近百万言。考证之详,过于罗氏。然罗氏之书,先于杜氏者十年之久,此则罗氏所以推为完成印度哲学史之第一人也。
  罗氏对于自己本身之巨著,不名曰《印度哲学史》,而名之为《印度哲学》。盖其意中,仅视为印度思想之总测验,或曰总纲而已。彼对印度哲学之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吠陀时期(The Vedic Period)︰自西元前1500至西元前600年,此时为雅利安人宅居印度及其文化传播之日;各森林修道院,发生于此时,而印度唯心主义思想,亦肇端于此时。所谓吠陀之中有歌颂,有《梵书》,有《奥义书》,其所记录,独为人智初期之状,迷信与思想两方正相斗争也。
  (2)史诗时期(The Epic Period)︰自西元前600年至西元后200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初期之《奥义书》(The Upanisadas)迄于各派哲学之发展。此时有《罗摩所行传》(TheRamayana)与《大战书》(The Mahabhar-at)之纪事史诗,将人生关系中英勇性神道性之事迹,载于一篇长诗之中。《奥义书》之思想,已平民化于《薄迦梵歌》(The Bhagavad-Gita)中。各种宗教如佛教,如耆那教,如湿婆派,如维修奴派之成立,亦在此时期中,六派哲学系统亦属之。六派哲学与初期佛教为同时,惟六派书籍之写定,则为后来之事。
  (3)经典时期(The Sutra Period)︰自西元第二世纪起,始也各宗派学说,皆以口口相传,其后材料过多,不受遗忘,乃有记载之法,而经典出矣。第一期中各凭其直觉与思维,以解释宇宙之秘奥。其继也,以文字记载,则思索与反省,缘之以起。
  (4)注疏时期(The Scholastic Period)︰注疏时期与经典时期,颇难严格划分。既有注解,乃有字义之争,是为重文字轻思想之日。
  [参考资料]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金仓圆照《インド哲学史》;中村元《インド思想史》;辛岛升编《インド入门》;辛岛升(等)《インドの颜》;田中等《变貌のインド亚大陆》;早岛镜正(等)《インド思想史》;A. L. Basham《The Wonder That Wasindia》;W. Norman,Brown《 The United States andindia,Pakistan,Bangladesh》;《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5vols;《Indian Philosophy》2vols。